第157章 自然信用(2 / 2)

成道天书 鸿书 3387 字 1个月前

且凤阳地区所行花鼓歌词,乃是作为乞讨要饭的一种手段,沦落乞丐,乞讨要饭,打狗棍拿在手,持上个破碗,行吃百家饭,坐穿万户烂衣布条,行走天下去,天地广阔,心境灰茫茫,但凡是个不死的,蓬头垢面又污渍臭嘴,哪里去他不得!怕你恶人比狗欺他盛吗?

这花鼓歌词一经流传开来,传唱于大江南北,无异于是将朱元璋这飞来之“罪”的“罪名”给谣传到了华夏各地。

而最初吟唱这些凤阳歌词,以乞得食物的乞丐,正是当年朱元璋皇命迁徙至凤阳的那批江浙富裕移民后代。

明朝中后期时局,于这些江浙移民,那是生活窘困至极,潦倒无奈。迫于生存活命,只得思向着归乡祖地之途。

而在归乡途中,他们于凤阳歌中,填以些个骂朱元璋的内容词句,又于民间广为流传,以宣泄心中那愤恨不懑,也算是人之常情,不为奇怪了!

想想也是,这些个返乡乞丐,昔日移民,祖上居在江渐故里时,大多为当地的富豪强人。一纸皇命,便是迁移到凤阳,离开故土乡间,本是奔着新都富足美景家园去的!

一离故土,他们便失去了原有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当时有钱还没甚怕的,在哪里不是好过,可大明皇朝搞凤阳开发,不尽如人意事,干一半,他歇菜了!这对他们的打击可谓沉重至极。

本来嘛!他们就不知道,朱元璋迁徙他们过去,本就是带有一定的惩罚意味以及报复心理在其中。故而,这些移民钱用完了!不见好事到来,后代唱几句歌词儿咒骂朱元璋,也自就不足为奇了!

唉!道、德、法,行若是无法知行合一,被治者怎会再信任于你皇朝统治,动摇了人心根基,亦将随之动摇其社稷根本,这是千古不变,万古亘长的天道法则!

于大明皇朝大业,有个刘伯温[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世称“刘青田”、“刘诚意”、“刘文成”,处州路青田县南田(今属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人。元末明初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明朝开国元勋,“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

刘基刘伯温于大明皇朝,于朱家皇权,于朱元璋皇途大业事,那是功勋卓着非凡。其获封厚赏,但他皆是屡屡上书不要,一心一意恳请辞官归乡。

刘伯温本是深谙“共患难易,同富贵难”之理者。他之请辞,旨在规避自身卷入官场权利纷争之祸中,以求安身立命,颐养天年,得个善终。

于他而言,年少时立下的报国之志已然达成,自身位列开国功臣,已然达名利双收登峰造极之境,再别无所求。

况且,他是个性情爽直,刚正不阿,嫉恶如仇,口无遮拦之人,虽为朱元璋出谋划策,却也在不经意间开罪了他和不少同僚官员。

宰相李善长、胡惟庸之流更是欲除之而后快。那些个淮西勋贵更是将他视作眼中钉肉中刺,不把他整个底掉的下场,不得罢手!

可性情使然,即便是在朱元璋面前,刘伯温也时常是直言进谏,不加避嫌。正所谓“伴君如伴虎”谁能料到朱皇帝何时会龙颜震怒,他刘伯温便性命难保。

经他屡次请辞,朱元璋似乎是想开了!终于是应允于他辞官回归故里。遂于洪武四年二月,刘伯温返回浙江青田南田山(今浙江省文成县)故乡。

因刘伯温头脑明晰,有自知之明,深悉潜在之险,故而决意“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身退后度过与世无争、自然无为的暮年时光,方得以免遭杀身之祸。

?朱皇帝“飞鸟尽良弓藏”意图稳固他朱家皇权,消除潜在的功勋大臣之威胁?

?朱元璋在建立大明皇朝之后,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逐步对有功之臣进行了大规模的清洗。

在他认为,这些功臣,虽然曾帮助他打天下,但他们的权势和影响力,也构成了对朱家皇权的潜在威胁。

?朱元璋本就多疑,且又心狠手辣,他担心功臣们会利用自己的权势和影响力,来谋朝篡位,夺取他之皇位或是干扰时局朝政,因此决定先下手为强。便是通过杀戮功臣,来消除掉这一隐患。只要有一点点,他认为的苗头,那是绝不放过,搞死完事!

?他寄希望于,通过杀戮功臣,灭绝后患,好为其子孙后代铺平康庄大道,确保子孙后代,能够顺利接班,并且稳固其朱家皇权的统治地位。

朱皇帝“飞鸟尽良弓藏”的策略,在一定程度上,虽稳固了自家的统治地位,却也造就了大量且无辜的杀戮,不仅造成人才浪费,还对后来大明皇朝的政治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朱元璋逝世后,其孙明惠宗朱允炆继承帝位,建文帝时期?,进行了多项政治改革,但统治时间短暂。因其与朝臣密谋,欲铲除诸王,独尊皇权,却是危及到燕王朱棣。

朱棣在黑衣宰相姚广孝的辅助下,遂于北平起兵,自诩“靖难”之师,起兵攻打朱允炆。朱允炆不敌,逃而不知所踪。

大明皇朝经历了建文帝、永乐帝等皇帝的统治。永乐帝时期?迁都北京,加强了中央集权,派遣郑和下西洋。

大明皇朝历史上的那一次重大失败事件“土木堡之变”发生在公元1449年。

朱元璋之玄孙,朱棣曾孙,明英宗朱祁镇,受大太监王振蛊惑,亲征蒙古瓦剌部时,明朝军队在土木堡(今河北省怀来县东10公里)遭遇伏击,惨败?,朱祁镇被俘,其弟朱祁钰继位大统,其成败皆在名臣于谦身上。

其后洪熙帝、宣德帝等皆各有不同的政治作为。后万历皇帝朱翊钧登基?,开启了万历年间。?此朱家皇朝已经十代,万历皇帝继承大宝后,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

当时万历帝还是一个十岁的孩子,李太后把辅佐和管教小皇帝的双重责任,全权委托给了张居正。

张居正亲自给万历皇帝朱翊钧挑选了六位讲课受教之臣,李太后每每皆让儿子将听讲内容复述一遍。

小皇帝讲完了,李太后就问陪皇上听讲的小太监冯保,皇上讲的是否有错漏。如果有错漏,就给予冯保惩处,代小皇帝受过。有好几次,小皇上因为逃学,冯保被罚长跪阶下。

身为帝师,张居正对万历皇帝的儒学教育很是严苛,每天皆为小皇帝讲授经史子集。

张居正担任“知经筵”,为小皇帝制定了最为严苛的经筵日讲标准。学习任务非常繁重,这对一个只有十几岁的孩子而言,不可避免会产生逆反心理。

张居正重视对小皇帝朗读和背诵等基本功的训练。他规定小皇帝要“先读《大学》十遍,次读《尚书》十遍”,还主编了《帝鉴图说》配合图片讲解历史故事和道理。

有一次小皇帝虐待宫女,逼死了人命,自己吓得瑟瑟发抖。便跑到李太后面前长跪不起,乞求得到宽恕。

李太后在陈太后劝说下,松了自家口气,但仍坚持说:“能不能留你,要看张先生的态度。”

而张居正遵李太后懿旨,替万历皇帝代行草拟“罪己诏”尔后颁示天下,此场风波才告平息。却是留下他张帝师的遗祸。

这次事件后,朱翊钧与张居正君臣师生关系便发生了转折。

此前朱翊钧对张居正尚还有倚赖,信任有加。而自此之后,其对张居正除了畏惧,更藏不满与怨恨。想想也是,当相权严重侵犯到了皇权时,必然引起强烈的反弹,和流血事件。

张居正死后没多久,万历皇帝便是翻脸不认人了!因“专权乱政”、“谋国不忠”,张居正后代被抄家,并削尽其宫秩,迫夺生了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若不是有所顾忌,差一点点儿,就要掘他坟墓戮他尸体来。

张居正的后代家人饿死的饿死,自杀的自杀,流放的流放,逃亡的逃亡。一代高官大儒落得个人亡家破的下场。

石中观想参详《道德经》中真意,自又联想起自己曾经游历时空长河时,所见所闻些许事。

他自然明白,其实做个凡尘俗世人,没那么复杂,最高的境界在于“慎”谨慎”“慎独”。所谓“其贵言也”,贵在少言多做,慎在于心真。

石中特别珍惜自己的言辞,他不滥用言语,只要表达出自己的言论,那就都是自己的认为,是重要所在,信与不信,懂与不懂全在别人一念之间。

他知道,生而为人,无论为人还是处事,皆要明白一个顺其自然的道理。万不可强硬而强为之,强加自己的思想于他人,此一着只有害而无利存,唯有真实自然,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和理解。

毕竟,人活天地间,独木不成林,群体好过活,在天道未成之时,且行且珍惜方才是生而为人的实在事!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岑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