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中观想《道德经》,参详圣人老子于此章节中所阐述的,蕴含了深刻哲理之真意,自是沉浸其中,大彻大悟。
圣人志子认知到道之根源,把握住了道之本质?所在。老子在这第五十二章中提到“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这是在强调认知事物根源的重要性。
道乃是天下万物的根源,了解了道,就能更好地理解万物的发展变化。要学会探寻事物的本质,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从根源上去解决问题,才能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而节制欲望,保持内心宁静?致远,乃圣人老子在此章“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所述。
这是在告诉修者,要节制自己的欲望,关闭不良诱惑之门。因为过多的欲望,会使人陷入碌碌奔波与无知危险中。
只有堵塞不良欲望的穴窍,专注于内在的修养,才能保持内心的平静,避免无谓的操劳和灾祸。
圣人于此提醒修者,在物欲横流的世道中,要懂得知足常乐,不为外物所役,坚守内心的本真意识。
修者当要时时注重修行细节,以柔克刚?。“见小曰明,守柔曰强”此句,体现了老子的超然智慧。
一个人,若能看到细微之处,便是明智的表现,而坚守柔弱谦逊,则是真正的强大自在。
无论在红尘生活中,还是虚拟修行中,修者皆要培养敏锐的观察力,洞察力,关注修真细节,从细微处发现自己的问题、解决面临的问题。
同时面对其中困难和挑战时,要学会以柔克刚,用柔软的心态和方法去应对,避免强硬对抗,导致气虚体弱,而致走火入魔。只有这样,修者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的生命体,实现长久的发展和升华。
修者当要运用自己的智慧,遵循天道常道?“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袭常”,利用道的智慧之光,回归到明智的状态,不给自己留下灾厄,此乃是遵循常道,亦是道常。
修者要学会运用智慧去洞察事物的本质,遵循自然规律和世间道德准则行事,不肆意妄为,方才能避免不必要的灾祸,让修真生活更加美好和谐。
《道德经》第五十二章曰:“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
其中之意是说“世界有一个开始,而那开始,就是世界的母亲。既晓得有一位母亲,就知道生灵人众皆是此母之儿女。
既知道皆是儿女,就应当回归本质,守候护卫母亲。若能这样,纵然身体消失,依旧能安然无恙。
若闭塞通达的感官,关闭认识的门户,虽就终身不会有劳苦愁烦。然敞开通达的感官,极尽聪明能事,自便终生无须得救。
能见着精微才叫明亮,能持守柔顺才叫强壮。藉着大道洒下的光亮,复归其光明之中,就不会留下身后的祸殃。这就是承袭永恒,得着永生的意思。”
寰宇大世界自从盘古大神开天辟地后,又经历女娲造人,便是生生繁衍不息,呈现繁荣昌盛局面。
然水神共工与火神祝融素有嫌隙。此番,共工率其部众,汹汹然找火神祝融寻衅。
祝融身为火部大神亦不甘示弱,驱其火龙,周身烈焰熊熊,凛然应战。
共工见状大喝下令,相柳与浮游急调三江五海之水,倾盆而注,如决堤之洪,直扑祝融。
须臾间,天地间,空中地下浊浪排空,黑涛翻涌,白云尽没,神火亦熄。然而此时,大水去如疾风,神火却是更加复燃,熊熊烈烈,蒸发殆尽。
火神欲大胜,即相邀风神相助于他,风神率部来临,风助火威,火势凶猛,如猛虎下山,直扑水神共工部。
这水神共工欲以大水灭神火,然水如脱兔去,转瞬即逝,难以留存长久。风助火势下,神火烈焰如长舌席卷而来,共工一部等众,被焚烧得惨不忍睹,狼狈不堪。
无奈之下,水神共工只得率其水军且战且退,火神祝融见胜券在握,则对共工部穷追不舍,直追至水部神宫之中。
水神共工等众挑衅滋事不成,却是大败而归,此时已是无计可施,只得强打精神,举全部力量,出来应战抵抗。
最终,象征光热明亮的火神祝融一部大获全胜。水神部众浮游气恼而亡,大蛇相柳惊恐万状而逃,水神共工则是在疲惫不堪,狼狈逃窜后消失于天际之间。
这水神共工一路奔逃至天柱所在不周山处,待回首望去,火神一部之追兵已至身后不远处。
水神共工身为大神,执掌世间水系一脉,那是何等的威加海内兮!此时才败北一时,便被火神一部追逐有若丧家之犬,他羞愤交加之余,更难平水中怒气,遂一头撞向不周山山腰,但只闻“轰隆隆”一声巨响,不周山竟被水神共工给从中撞断。不周山既倒,天柱坍塌陷落,普世生灵大难临头。
原本这不周山就乃撑天擎柱之基石,这基石中断,擎天柱子也是陷落崩断,大世界的半边天域便是跟着倾塌斜覆,瞬间就露出了嶙峋怪石,天外森森黑幽巨洞,刹那间天河之水倒泻而来,洪水猛兽泛滥世间。
由此也引发出一着名典故“水火不容”之事。好在升还天方的女娲娘娘,见世间生灵涂炭,便是采天方世外五彩斑斓石,费心神力量,炼化五彩石为补天神液,行补天之举,又将崩裂断段的天柱扶正,修复如初,大世界之天地复归常态天道。
之后寰宇天下基本恢复了清明正常。只蓝星地界尚有洪水肆虐,当时便又有了诸多故事出来。
黄帝昔时为民族之存,曾大败入侵者九黎部落之蚩尤。
黄帝,又称姬轩辕,是五帝之首,被尊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他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作《黄帝内经》等,对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黄帝之世,亦为大东方文明,古之大发明昌盛时期,舟车、历法、算术、音乐等等,皆于此世所创。黄帝暮年,更是发明了鼎。
首鼎铸成之日,忽有龙自天而降,其龙目威凛,龙须修长,银光闪烁,龙身金光熠熠,降临之时似携万匹金锻,遮蔽整个天际。
黄帝与群臣皆是惊愕,那龙缓缓趋近到黄帝跟前,目光渐趋于温和,忽而开口对黄帝言道:“圣上,天帝见汝推动华夏文明更进一程,甚为欣喜,特遣吾来凡界,引汝飞升上界,谒见天帝。”
黄帝一听,微微颔首,表示赞同,然后毫不犹豫地抬腿迈上了龙背。稳稳当当地坐好之后,黄帝转头看向下方的群臣,神色庄重而又带着丝丝不舍地说道:“天帝已然降下旨意,要召见于朕。尔等在凡间多加保重,待到时机成熟,有缘自会再相见!”
听到黄帝此言,大臣们顿时慌了神,纷纷跪地高呼道:“圣上,圣上,圣上...请让臣等追随于您,一同前往上界吧!”
话音未落,他们便已一窝蜂似地,朝着龙背便冲了过来,一个个使出浑身解数,试图攀爬上那金龙之背,跟随黄帝一同飞升离去。
然而,那只金龙似乎并不愿意搭载这些肉体凡胎之人,只见它猛地扭动起庞大的身躯,伴随着一阵狂风呼啸而过,将那些企图攀爬上背的大臣们尽数甩落了下去。
紧接着,金龙展开双翅,发出一声震耳欲聋的咆哮,驮着黄帝如离弦之箭一般疾速冲向天空。眨眼之间,黄帝和金龙便消失在了茫茫的云雾之中,不见了踪影。
群臣们呆呆地站立原地,目光紧紧追随着黄帝那渐行渐远,消失于天际的身影。一个个的脸上写满了无奈与怅然。他们皆是不由自主地深深叹息不止,而那一声声长嘘短叹,仿佛饱含着无尽的遗憾与不舍。
然而,即便他们心中再怎么地不情愿,他们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黄帝,就这样潇洒地飞升上界而去,逐渐远离了这片厚土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