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中观想参详《道德经》,于第六十三章,以“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知圣人开篇所述。
此章节深刻阐述了老子关于无为而治、重视细节与小事、以及谨慎行事的思想。
此一章不仅是对修养的指导,也是对治国理政的智慧总结。是老子无为而治的真谛所在。
圣人老子提出“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并非倡导无所作为,而是一种高深的处世哲学。
于此章中要求修者在做事时,不要强加自己的主观意志,而是顺应自然规律,以“无为”的方法达到“无不为”的效果。
此种思想体现在做人、做事的一种心态和诸多方法上,即让智者不要强求、蛮干,而应顺其自然地达成目标。
这一种“无为”的态度,实际上是一种自我修养的思想境界,是最接近于大道的奇点,于此要求修者,在红尘世道的道场实践中做到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多事变少,少事变无。
所谓细节决定成败,老子强调“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即解决困难要从容易的地方入手,成就大事要从细微的地方开始。
圣人思想是在告诉众生,无论是生活中的小事还是工作中的大事,都需要细心对待,从细枝末节入手。因为,细节往往决定成败。忽视细节,可能会导致整个计划的失败!而注重细节,则可能让事情事半功倍。
修者必须谨慎行事,态度谦细,老子还提到“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告诫不要轻易许诺,因为轻易许诺的人往往难以兑现承诺,从而失去信用。
同时也不要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因为过于轻视困难,往往会遭遇更多的困难。这种谨慎行事的态度,要求众生在面对问题时,要缜密思考,细心操作,不可掉以轻心。
此为圣人的大智慧,圣人通过“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这句话,向修者展示了圣人的智慧。
圣人之所以为圣人,其伟大以否,并不是因为他们自以为了不起,而是因为他们始终保持着谦虚谨慎的态度,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入手,最终成就了伟大的事业。
这种不自大、不轻诺、重视细节的精神,是每个人都应该学习的精神。
《道德经》第六十三章曰“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抱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其中之意是“应当把清静无为当成有所作为,以平安无事作为应尽之事,用恬淡无味当作世道美味。以小者为大家,以少有为繁多,以德报怨。
自在容易之时谋求难行事,在细微之处成就大事业。天下的难搞事,必从容易时做起,天下的高大事,必从细微处着手。所以,圣人自始至终不自大,而能成就了其伟大的事业。
一个人轻易的许诺,必不大众信服,看起来容易的事,到头来必然艰难险阻。所以,圣人犹怀有艰难之心,却终无难而成之就诸事。
话说南宋初年,金军占领开封以后,又继续南下,当时地处开封、汉口之间的唐州城一日被数次惊扰。
官府老爷,当班衙役与守军值将兵士闻风丧胆,弃城而逃,老百姓也陆陆续续都加入了逃难大军,势态恶劣,一发而不可收拾。
唐州城里有一对新婚夫妻,丈夫白敬之是个黉门秀才,学业优等,如果生在太平年月,中个举人考个进士加官进爵应没甚大问题!
可惜秀才遇上兵,生不逢乱世时,在这动荡无良之乱世,处处都是刀光剑影,弄得他也没有了读书的心思。
其妻黄小菊是个小家碧玉,模样周正,性情贤淑,原想着让丈夫挑灯读书,自己红袖添香,待到丈夫学业有成时,自己一个贤内助,相夫教子,人生完美。不料蜜月期尚未度完,就遭此离乱之苦,怎生不苦恼火怒!
这白敬之幼年父母双亡,本是岳父岳母接济养大成人的书生。岳父岳母年老,又存故土难离,落叶归根之意。金军南下,他们誓与自己的老屋共存亡,死也不离故土苟活。
在金兵距唐州城只有百里之时,小两口为求生存,无奈只得辞别二老,背起包袱行囊,踏上了南逃之路。
他们定了目标,汉口城,在那地界处,有一远房亲戚,早年上汉口做生意,大有小成。白敬之打算逃至他处,弃了儒从业商行,期望让这亲戚,帮忙找一个立足之所。
然逃难大军中,鱼龙混杂,还混进了一些土匪恶棍之流,白敬之两口子还没走到汉口地界,所带的金银细软、衣服铺盖就被他们抢掠一空,只好靠乞讨求生,才走完最后的路程。
然而到了汉口地界才知道,之个亲戚也为了躲避金兵,早已举家迁往杭州城去。小两口当即瘫软坐在地上,好半天都站不起来!如今他们身无分文,举目无亲,想找口饭吃都是难上加难。
已经连着饿了好几天,小两口哭天天不灵,叫地地无门,只想着一死了之!夫妻两人便搀扶着来到江边。
就在他们要跳入江水之时,一个妇人上前急急拦在了他们面前。
原来,这些日子,逃难民众卖孩子售老婆的事情时有发生,一些专营贩妇买童这类事情的人牙子,也就应运而生。
这拦住他们的妇人,便是个人牙子,她对夫妻俩人说道:“我已经观察你们夫妻二人两天了!这不给你们找了一条活路!你们已经到了这步田地,我也不饶弯子,就直说了!看这位小娘子,青春年少,面目姣好,我去给你寻个人家,不管是做妻做妾,自就有了吃饭的地方。而这位先生,你也能得一些银钱,不管以后做什么生意,都能糊口养活自己。这样子,你们二位都有活路,也不用寻这短见了不是!?
白敬之还未听完她之言,就费力地站了起来,指着妇人微声骂道:“且让你的好心见鬼去吧!我就是投江饲鱼作饵料,也决不会用卖妻子的钱,苟活了性命!”
黄小菊此时倒显得很是平静,她扶着自家相公坐下,缓声说道:“相公,我倒觉得这位妈妈的意见可以考虑。我本死不足惜,你却必须活下去。虽说金兵已攻人唐州城,可我父母许能逃过一劫,如他们一息尚存,晚年总得有个人照应。就算是为了二老,你也不能就这么死了!”
黄小菊一提到“尽孝”二字,白敬之想起岳父岳母的养命之恩,自然就无话可说。此刻他嘴上虽然没有说出“”同意”二字,那脸上的怒容却已经被无奈和悲戚所代替。
妇人身为人牙子,早见惯了这般德行,见事情有了转机,就欲领了黄小菊去与别人“相亲”。如果到时候,双方都没有意见,就把银钱给白敬之送来。自然是高出低出得个中间大利。
小两口这是生离别呀!自是哭哭啼啼难舍难分,可又不得不分!妇人身为人牙子,那是见多了妻离子散的场面,心之黑白早已不在乎!只管带了黄小菊就走。
到了地头,见了买主赵信成,这家伙四十来岁,郑州人氏,常年在汉口一带经商。他的老家早早就受到了金兵的骚扰,也是逃过来的。
只去年,他专程偷回了老家,本打算带着家人来汉口,躲避兵乱好生活命,不料到了老家,家中已是人去屋空,且听村中一些人说,妻子儿女皆已被金兵掳去了!又有一些村人说是躲到了乡间某处,只不过村里剩下的几个乡邻,似乎都被金人吓坏了!谁也说不清楚妻子儿女的下落。
赵信成正值壮年,耐不住寂寞,又在汉口早做了生意,赚了些银钱,这才有了买个小妾的打算。
此一刻,那妇人把黄小菊带到了他跟前,赵信成一眼就看上了黄小菊,新妇未生窈窕仍旧的身段,当即就把二十两银子付给了妇人。
赵信成虽然是个无利不起早的商人,却也挺会体贴她人,他先让家中女仆伺候着黄小菊饱吃了一顿,然后才去梳洗打扮,更换一身新妇装来。
黄小菊本就年轻貌美,稍稍拾捣修饰了一下,立刻便现出了娇艳可人的美女本色。很快就到了掌灯时分,黄小菊却掩面抽泣着,不肯上床就寝。
赵信成小心翼翼地问道:“小娘子可是嫌赵某年龄偏大,面目苍老了些!?”黄小菊忙摇头说不是。
赵信成又问道:“那你是看我这家境,不是很顺眼!?”黄菊花依然摇头道:“我已经到了卖身活命的地步,怎敢挑剔你的家境!”
赵信成闻言,便是疑惑地说道:“那我就不太明白了!你与我虽属是半路夫妻,总归也是一场喜事来着。你这样哭哭啼啼,又不肯上床就寝,让我如何是个好来!?”
黄小菊闻言,只得叹了口气说道:“唉!卖身是我自愿,委实不该扫你的兴致。只是我不敢想象,在我委身于你之时,我那前夫此刻身在何处,是何种心境!”
赵信成闻言,心中并无不快,反而思想到“原来是一个重情重义的女子呀!”接着赵信成说道:“听你这谈吐,应是一个知书达理之人,缘何会落到此卖身求活此种地步来!?”
黄小菊抹着眼泪,便把她两口子的遭遇讲了一遍,又叹了口气说道:“唉!命该如此,上天安排,夫复何言!!且容我先去洗了泪水,再来服侍您就寝就是。”
赵信成闻其言,知她非是想通了什么!而是有求死不活之心,急忙摆手说道:“小娘子休要再说这些个,你且先洗去了脂粉,还着了旧衣,我带你寻你那丈夫去便是!”
黄小菊闻言吃了一惊,忙道:“你...你说什么!?我...我已被卖予了你,你就是我的丈夫了啊!何又来什么寻我丈夫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