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啊,你切莫忘了,如今的你已不再仅仅是你个人而已。你所代表的乃是整个楚国,是江东父老乡亲们的殷切期望,更有几万英勇无畏的将士紧紧追随着你。老夫心里当然清楚,这种做法或许稍显不妥,但事到如今,又能怎样呢?难道你真的打算不顾及楚军的生死存亡吗?若是此役出现任何差池,恐怕我们楚军连个安身立命之所都难以寻得呀!”听到这里,项羽不禁陷入了沉思。
“唉,小川既可以是蒙毅,同样也能够成为楚军的易小川。问题的关键在于,你心中究竟是如何看待他的身份以及与此相关的一切”此时的范增叹了一口气,也是再次多说了一句,
这便是范增与项羽最为显着的差异所在。其实许多事,项羽并非不知晓其理,亦非不能领会其中深意,然而他的性情使然,致使他在诸多决策上常常与范增背道而驰。在原本的历史长河里,项羽同范增之间时常各持己见、争执不下,项羽更是屡屡刚愎自用、独断专行。
造成这种局面,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归咎于项羽过往的顺遂经历。项家的家业根基皆是由项梁一手打拼而来,而范增又与项梁合作无间、相得益彰。项羽自统领军队作战伊始直至攻克咸阳,一路上可谓顺风顺水,几乎未逢敌手。待到项梁亡故后,项羽则顺理成章地接掌了楚军大旗。根本不存在能与之抗衡的强劲对手。
但今时今日的项羽处境却截然不同。尚未举兵起事之际,项梁竟惨死于高要之手。这般变故使得项羽骤然间失去了一个可仰仗的依靠,从而不得不更为周全地思考诸事。
此后,他又连连在高要那里受挫吃瘪,这些接踵而至的挫折同样促使项羽的成长道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往昔那个一帆风顺、意气风发的西楚霸王,如今已历经磨难,逐渐学会了隐忍与谋略。虽然脾气没变,但是说话办事思考问题更加稳妥,依靠范增的地方更多,对于范增也更加尊重,
“亚父,我知道了,只是小川他……”项羽紧皱眉头,听着范增的话语,心中充满了纠结和无奈。他犹豫再三,嘴唇微微颤动,但最终还是选择了默默妥协。不过一想到易小川,项羽的心头还是难免会有一些愧疚的感觉,
项羽对易小川一直心怀不忍,毕竟他们曾一同经历过许多风风雨雨,建立起深厚的情谊。此刻要做出这样的决定,让项羽感到无比沉重。
“放心吧,事情本身就是小川提起的,无论如何也要保证小川安然无恙。”范增看出了项羽的心思,出言宽慰道,“而且,可以说,你还是太过轻视小川了。”
“嗯?亚父这话是什么意思?”项羽闻言,不禁一愣,满脸疑惑地望向范增,
范增捋了捋胡须,缓缓说道:“简单来讲,小川并非如你所想那般单纯。事实上,很多事情小川都看得十分透彻。对于我们楚军而言,这或许关系到生死存亡;但对于小川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范增此番话语可谓暗藏玄机、意味深长。他并未把所有真相和盘托出,而是有意留下一些悬念和余地。因为有些事情唯有等易小川自己亲口说出,范增即使心中明了,也不便贸然道破。
早在易小川前来投靠项羽之时,范增便已洞察到其中端倪,但他选择保持缄默,并未当场揭穿。事实上,易小川确实是在巧妙地借助楚军之力以达成自己的目的——复仇。而易小川所仇恨的对象,无论是那高高在上的朝廷,亦或是阴险狡诈的高要,无一不是项羽不共戴天的仇敌,且这种敌对关系几乎无法调和。正因如此,双方自然而然拥有了共同的奋斗目标。在此情形之下,携手合作无疑成为最佳之选。
至于孙熊心命丧于南境军的那场惨烈进攻,这背后实则是范增授意易小川去执行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此举可视为一份“投名状”,通过完成这样一件关键之事,向项羽一方表明易小川的诚意与决心。同样,易小川也能够给楚军带来帮助消息情报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对于高要的了解,这对于楚军是有帮助的,
范增跟项羽看待易小川的角度是不同的,范增是将易小川单独的看成了一个对等的可以互相利用的同伴,而项羽则是将易小川看做了挚友,所以对待的方式方法也略有不同,
而此时的南境之中,战争也同样在进行,随着高要派遣的士兵到了陇县传令之后,英布在听到了高要的命令之后也陷入了犹豫之中,甚至反复确认了高要的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