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6章 全线引发战斗,十万朝廷大军为饵!(1 / 2)

而王贲深知如今的南境军实力不容小觑,难以轻易应对。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他果断地决定采取一种策略,使得曹参不得不接受这场战斗——围城!要知道,朝廷大军若在树林里与南境军展开野战,胜算着实不大。像鄂城这样的城池周边通常都会存在着广袤无垠的空地以及适宜耕种的肥沃土地。所以,这里的地形主要是以平坦开阔之地为主,而非全被山林所覆盖。

这一地形特点对于朝廷大军而言无疑是极为有利的,因为它为他们发动进攻提供了绝佳条件,并且还有机会对南境军形成有效的反制。于是乎,王贲指挥着麾下士兵将鄂城团团围住,但并不急于每天都发起强攻,而是通过不断地佯装攻击来逼迫曹参率领的大军与自己正面对决。

在这样的局势之下,曹参陷入了艰难的抉择之中。如果他不设法解除鄂城之围,那么王贲就可以随时随地将原本的佯攻转变为主攻。一旦鄂城沦陷失守,那就意味着朝廷大军将会在甄陀地区稳稳地扎下根基,从而占据战略上的主动地位。到那时,南境军想要扭转战局恐怕会难上加难。

如果真的决定要去解开这个困局,那可绝非易事。因为朝廷派出的这六万多大军绝对不是吃素的,他们训练有素、装备精良,战斗力不容小觑。这场战斗注定会异常激烈和残酷,堪称一场生死较量。

再看鄂城周边的地理环境,这里早已被充分开发利用,大部分地区都是一马平川的平原地带。这种地形对于双方来说,都很难找到有效的防御工事或者隐藏之处。因此,当两军相遇时,只能正面交锋,毫无迂回余地。

尽管曹参或许对取得最终胜利有着一定的信心,但他心里也很清楚,这样一场硬仗下来,己方的伤亡和损失肯定会极为惨重。而且,即便是想通过拖延战术来消耗敌军的实力,也是难上加难。据可靠情报显示,王贲率领的军队从巴蜀二郡出发时,所携带的粮草经过探查得知,至少能够维持一个月以上。面对拥有如此充足补给的敌人,想要通过拖延时间来寻找战机简直就是痴人说梦。

此时此刻,形势对曹参而言愈发不利。他不得不采取一些特殊策略来应对当前困境。比如,他命令麾下士卒分散开来,布满整个甄陀地区,并依靠当地复杂多变的地形优势,持续不断地对朝廷大军进行骚扰袭击。这样做虽然能让敌军疲于奔命,但却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敌我双方力量对比悬殊的局面。

鄂城中的守军数量仅仅只有五千多人而已。摆在曹参面前的选择变得异常艰难:要么不顾一切地率领大军回援鄂城,与朝廷大军展开正面对决;要么眼睁睁看着鄂城随时有可能被敌军攻陷。无论怎么选,似乎都逃不开与王贲一战的命运,

而在南海郡这边的战场上,同样接到命令的章邯已然率领着那浩浩荡荡、气势磅礴的十万大军,如汹涌澎湃的潮水般向着南海郡发起了凌厉的攻势。然而,与其他地方如火如荼展开的激烈战斗相比,章邯这里的行动稍显迟缓,但即便如此,他所带来的巨大压力和冲击依然给南境军造成了不可小觑的影响。

章邯此人,其带兵作战的风格向来是以雷霆万钧之势速战速决,擅长利用敌军的破绽给予致命一击。此次出征,他本是信心满满,志在必得。可未曾想,由于种种原因,他虽早已率部抵达了预定位置,却不得不一直按兵不动。眼睁睁地看着其他战场杀声震天,烽火连天,自己却只能在此干等,这让一向急性子的章邯心中犹如有一团熊熊燃烧的烈火在灼烧,憋屈之感简直难以言表。

当神秘易小川的命令下达的瞬间,章邯如同脱缰野马一般,立刻指挥麾下大军倾巢而出。仅仅只用了短短的三天时间,便势如破竹地接连攻克了两座县城!这两场胜利堪称神速,令敌我双方都为之震惊。

其实这两座县城本身也是早有预料会被敌军攻占。它们彼此之间相距甚远,相互支援极为困难;而且自身的城防力量相对薄弱,防御设施也较为简陋。因此,对于这两座县城而言,更多的时候只是起到一个预警的作用,提醒后方的主力部队有所防备。但尽管如此,章邯能够如此迅速地将其拿下,还是充分展现出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

此时章邯已经做好了万全的准备,他率领着麾下的雄师迅速朝着明县扑去。这座县城所处的位置与曾经的夏县颇为相似,但从地理角度来看,其战略意义甚至更为重大。想当初,夏县失守之后,就如同将整个象郡赤裸裸地暴露在了朝廷大军的眼皮子底下,使得他们能够随心所欲地展开大规模进攻。如今如果明县也不幸沦陷,那么朝廷大军便能够一路畅通无阻、长驱直入,径直逼近郡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