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师中的情形,比前线大军更加艰难,偌大的城市中每天都要饿死不少人,眼见着大乱要起。
建奴并无选择,老孝庄、小康熙、各亲王旗主,没有什么犹豫挣扎,便意见一致的达成了:尽速议和。
他们认真商议后,便议定了种种议和条件,无非是大清去了帝号退回辽东,但需保持军队和富贵,洋洋洒洒数十条。
议和么,是一件天大的事情,绝无可能快速达成的,还需一方漫天要价,另一方坐地还钱,总归是要来往几个回合的。
希佛便再度快马加鞭,不几日便赶回前线向鳌拜复命,并开始筹谋与大明议和之事。
三日之后,“河西名将”赵良栋便领着数名亲卫,举着偌大的白旗,顺利进入了防御森严的德州城内。
杨三水奉了城中“某人”的指令,便客客气气的接见了赵良栋一行,万分认真的倾听了建奴的议和条件。
他听着了赵良栋的描述后,非常官方的表示:“上天有好生之德,人乃万物之灵,确不应该被无辜屠杀。”
“大明向来仁德服人,岂会如野蛮愚昧无耻无德的蛮夷那般凶残,是绝对不会滥杀人的。”
“不过议和乃是大事,本将却无如此大权,不过会派出八百里加急报去大明皇太子处,请他派来朝廷重臣主持此事。”
“因此,请赵将军和贵方大军,稍等一段时日,八日之后再进德州城一趟,共商议和大事。”
杨三水说完之后,当着赵良栋的面,撰写了军情急报,又招入军中斥候,令其星夜赶往济南。
随后,他又非常贴心的派了一队亲卫,护送赵良栋一行出城,免得被仇恨建奴的百姓、军兵伤害。
如此一番,鳌拜等人议论之后认为,大明确实好“仁德、仁义”之类的虚名,议和应当是有希望的。
此事的关键,便是双方如何讨价还价,为大清朝、满洲八旗争取更好的议和条件了。
赵良栋一行返回之后,杨三水返回内堂之中,却见皇太子朱慈炯、董军、叶玄着和张万琪几人,已坐在其中笑言详谈。
朱慈炯见他进来,大笑着问道:“杨大将军,建奴竟来乞和了,委实令孤王有些意外,爱卿怎么看?”
杨三水毫不思索,脸上亦笑容满面,但语气却咬牙切齿:“这些狗建奴罪恶滔天,血债累累,还想议和,痴心妄想!哼”
“扬州十日,全城八十万大明子民被屠戮一空,他们的血泪嚎哭,至今萦绕耳边,他们的冤魂,仍在苦苦等待安息。”
“诸妇女长索系颈,累累如贯珠,一步一跌,遍身泥土;满地皆婴儿,或衬马蹄,或藉人足,肝脑涂地,泣声盈野。初四日,天始霁。道路积尸既经积雨暴涨,而青皮如蒙鼓,血肉内溃。秽臭逼人,复经日炙,其气愈甚。前后左右,处处焚灼。室中氤氲,结成如雾,腥闻百里。”
“呵呵,往日种种犹在眼前,虽万年不敢忘!”
“嘉定三屠、昆山之屠、常熟之屠、金华之屠、南昌之屠、湘潭之屠、南雄之屠、汾州之屠、大同之屠、潮州之屠、广州大屠杀、四川大屠杀,他们忘记了吗?我们会忘记吗?”
杨三水笑容之下,一股难以抑制的戾气,萦绕在他的脸孔上、眼神中、语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