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国忠府。
“礼物统计的怎样了?”杨国忠砌了砌茶盖,抿了一口茶问道。
窦华赶忙上前,恭敬地回道:“相国大人,已经统计得差不多了。此次前来送礼的官员众多,各色珍宝、古玩、金银细软,可谓琳琅满目啊。”说着,窦华脸上露出一丝谄媚的笑容,眼睛微微眯起,仿佛那些礼物都能让他沾上不少光似的。
杨国忠微微点头,脸上浮现出一抹满意的神色,慢悠悠地说道:“哼,这些人还算识趣。如今这世道,想要在朝中站稳脚跟,哪能少得了本相的照拂。”他一边说,一边又轻轻抿了一口茶,眼神中透着一股得意劲儿。
窦华在一旁附和道:“那是自然,相国大人权倾朝野,谁人不想巴结讨好。只是……”窦华顿了一下,偷偷瞄了一眼杨国忠的脸色,似乎有些犹豫要不要说下去。
杨国忠皱了皱眉头,放下茶杯,不悦道:“只是什么?有话快说,莫要吞吞吐吐的。”
窦华见状,连忙躬身说道:“只是那长安令李岘,此次并未前来送礼。听闻他还在衙门里忙着处理什么事务,对这送礼之事似乎并不在意呢。”窦华边说边观察着杨国忠的表情,心中暗忖,这李岘可真是不知死活,竟敢不把相国大人放在眼里,看相国大人如何收拾他。
杨国忠一听,脸色瞬间阴沉下来,眼中闪过一丝恼怒,冷哼道:“好个李岘,竟敢如此不给本相面子。他以为自己是长安令就了不起了?哼,在这长安城,还没有本相办不成的事儿,也没有本相动不了的人。”说罢,他猛地一拍桌子,震得茶杯都晃了晃,茶水溅出些许。
窦华吓得一哆嗦,赶忙劝慰道:“相国大人息怒,那李岘不过是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犯不着为他动气。大人您且宽心,待日后寻个由头,好好收拾他便是。”
杨国忠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了一下情绪,冷冷地说道:“哼,本相记下了。他既然不懂得官场的规矩,那就别怪本相不客气。”
此时,府中的气氛变得格外压抑,奴仆们都低着头,不敢发出一点声响,生怕触怒了杨国忠。而杨国忠则坐在那里,眼神阴冷,心中已然在盘算着如何给李岘一个教训,让他知道得罪自己的下场。
……
四月,十五日,大朝。
“启禀陛下,近来长安、洛阳等地旱涝交替,臣以为是不祥之意。”杨国忠出列禀报道。他神色凝重,可眼中却隐隐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得意,仿佛早已想好了后续的谋划。
李隆基坐在龙椅上,眉头微皱,面露忧色,缓缓说道:“哦?杨国忠,你且细细说来,这旱涝交替究竟预示着何事?”朝堂之上,众大臣也都纷纷将目光投向杨国忠,有的面露疑惑,有的则若有所思。
杨国忠微微躬身,清了清嗓子,继续说道:“陛下,此等反常天象,恐是上天对我大唐有所警示啊。臣以为,定是朝中有人德行有亏,触怒了上天,方才有此灾祸降临。”他边说边偷偷扫视了一圈朝堂众人,目光在长安令李岘身上特意多停留了几秒。
李岘心中一紧,暗自觉得不妙。他深知杨国忠对自己未送礼之事怀恨在心,此刻这般说辞,怕是要借机对自己发难。但他面上仍保持着镇定,只是微微低垂着头,等待着杨国忠接下来的话。
李隆基听了杨国忠的话,心中也泛起一丝疑虑,问道:“那依你之见,该当如何是好?”
杨国忠心中暗喜,觉得机会来了,赶忙说道:“陛下,当务之急,需彻查朝中官员德行之事,揪出那触怒上天之人,严惩不贷,以平天怒。如此,或许方能化解这旱涝之灾,保我大唐风调雨顺。”
朝堂上顿时一片窃窃私语。一些与杨国忠交好的官员纷纷点头附和,而那些正直的大臣们则心中不屑,暗自觉得杨国忠此举不过是借题发挥,排除异己罢了。
李隆基沉思片刻,说道:“此事关系重大,不可草率行事。可先着钦天监仔细观测天象,再做定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