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国际合作新篇与技术共享愿景(2 / 2)

非洲代表卡玛里则关心地问:“这款无人机的价格是否昂贵?对于我们非洲的农业来说,成本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王大山回答:“卡玛里先生,我们在考虑成本因素的基础上,制定了不同配置和功能的无人机套餐。对于非洲农业,我们有专门的经济型套餐,在保证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尽量降低价格。而且我们还在探索与国际金融机构合作,为非洲农业提供购买无人机的金融支持方案,比如低息贷款、分期付款等,让更多的非洲农民能够用得起这款先进的农业技术装备。”

参观结束后,各国代表与光明厂就具体的合作项目进行了深入的洽谈,并签订了一系列的合作意向书。

这些合作涵盖了农业机械技术转让、联合研发、农产品加工技术共享、农业技术人才培训等多个领域,为光明厂在全球农业领域的合作打开了新的篇章。

在国际合作不断拓展的同时,光明厂也在积极推进农业技术共享愿景的实现。

光明厂与国内多所农业科研院校联合成立了农业技术共享研究中心。

在研究中心的成立大会上,王大山发表讲话:“各位同仁,农业技术共享是推动全球农业发展的关键。我们希望通过这个研究中心,整合各方资源,将我们的农业技术成果更好地传播出去,让更多的农民受益。”

农业科研院校的李教授说道:“王厂长,我们在农业科研方面有很多理论研究成果,但缺乏将这些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的平台和渠道。光明厂在农业机械制造和市场推广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我们相信通过合作能够实现优势互补。比如我们在作物基因改良方面的研究成果,可以与光明厂的智能播种和精准灌溉技术相结合,培育出更适应不同环境的高产作物品种,并通过光明厂的全球销售网络推广到世界各地。”

光明厂的研发部主任赵刚回应:“李教授,您的想法非常好。我们可以建立一个联合研发项目组,共同推进作物品种改良与农业机械配套技术的研究。我们还可以邀请国际上的农业专家参与进来,分享不同地区的农业实践经验,使我们的研究成果更具普遍性和适应性。”

在研究中心的日常工作中,来自不同地区和领域的农业技术人员们密切合作。

他们共同研究如何将光明厂的农业机械技术与各地的农业生产实际相结合,开发出更适合当地农民使用的农业技术解决方案。

例如,针对东南亚地区的水稻种植,研究人员们探讨如何优化光明厂的智能灌溉系统,使其更精准地满足水稻在不同生长阶段的水分需求。

光明厂的技术人员小张说:“东南亚的水稻种植环境复杂,雨水充沛但分布不均。我们的智能灌溉系统需要结合当地的气象数据和水稻田的地形特点,制定个性化的灌溉策略。比如在雨季来临前,适当减少灌溉量,防止洪涝灾害;在旱季,则加大灌溉力度,确保水稻生长所需水分。”

东南亚农业专家阿明补充道:“我们当地农民还有一些传统的灌溉经验,比如利用潮汐进行自然灌溉。我们可以将这些经验融入到智能灌溉系统中,进一步降低能耗和成本。”

在研究中心的技术共享交流平台上,各国农业技术人员还可以分享自己所在地区的农业病虫害防治经验、土壤改良方法等。

一位非洲农业技术人员分享道:“在非洲,我们采用了一些生物防治方法来应对农业病虫害,比如利用某些昆虫的天敌来控制害虫数量。这种方法环保无污染,而且成本低。我们可以与其他地区的农业技术人员共同研究如何将这种生物防治方法与光明厂的植保机械相结合,提高病虫害防治的效果和效率。”

通过国际合作与技术共享愿景的推进,光明厂在全球农业领域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为实现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在这个过程中,也面临着技术标准差异、文化冲突等诸多挑战,光明厂将如何应对这些挑战,继续书写辉煌篇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