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谈招抚南海寻机遇 求人口福建谋饥民(2 / 2)

事情好像有了转机,熊文灿这会儿好像想起个事来:“听公子刚才这说的,本官也觉得,这招安的事十有八九能成。

现在本官倒想起一个问题来,以前我们都忽略了的问题。”

“是啥问题?”大少和周亮工同时问出。

“这个问题就是他是个女的,咱们招安之后,怎么给她安排官职?难道奏请朝廷封她一个诰命夫人。”

大少笑了:“我说熊大人啊。她还是个女孩,没结婚呢,那怎么就成夫人了,谁的夫人啊?”

周亮工挠头:“这确实是个问题,人家没结婚不可能封夫人,总不能封个郡主或者县主吧?这也不合适,她又不姓朱。”

熊文灿也挠头:“这是个难题,要不写奏书给朝廷,看朝廷怎么定夺?”

大少笑了:“我说两位大人,你们是不是想的太多了?女人当官,朝廷又不是没有先例。

太祖皇帝时,贵州宣慰司不就出了奢香夫人这个宣慰使吗?

就算是当今,那四川石柱宣慰司不是也出了一个叫秦良玉的副总兵吗?还有她那个儿媳妇张凤仪,不也是个参将嘛?”

熊文灿,周亮工倒是眼前一亮:“公子的意思?”

“我的意思就是,两位大人写奏书上奏朝廷,封她为旧港宣慰使司的宣慰使,也许她在那些岛屿上开府建衙。

旧港那个地方,脱离朝廷一百多年,土人实在太多,朝廷派流官过去,怕是压不住,容易丢命。

那里现在就是她的地盘,不管朝廷愿不愿意,她都是那里的实际掌控人。

横竖都归她管,朝廷还不如做个顺水人情,全权委托给她管理。

她成了宣慰使,粮草军饷就需要自筹,朝廷不花一分钱,这样不就解决了南海诸岛管理难的问题。

然后再给他一个福建海防参将,或者海防游击的武职,这福建广东沿海的海防,不就解决了。

反正就给她一个身份,他的人马又不要朝廷养活,今后也不要朝廷花一分钱,这样就能让她从匪变成官,大家的日子也好过些不是。

这样,两位大人的海患问题解决了,大功一件。

饥民问题解决了,又是大功一件。

朝廷又开疆拓土了,更是大功一件。

这泼天的富贵,挡都挡不住。

两位大人,这可是想不升官都不行啊。”

大少一通的忽悠,熊文灿,周亮工是眉开眼笑:“公子说的甚是,这事还得劳累公子跑腿。”

大少摆摆手:“不用感谢我,要感谢就感谢我的老师吧。这是我老师给我的作业,我肯定要把它完成好,要不然回去会被打手心的。”

熊文灿哈哈大笑起来:“公子说的也是,老师安排的作业,肯定要完成才好。不过公子放心,不让公子你白跑就是。”

大少笑笑:“事情就这样说定了,熊大人给我一份劝降的书信,我现在就去东番岛谈判去。

只是,浙江,广东那边,还得熊大人操心才是。”

熊文灿点点头:“公子放心吧,浙江巡抚张廷登,两广总督李逢节两处,我会安排人给他们交谈的。

南海匪患得到彻底根治,对浙江广东都是好事,相信他们也是愿意的。”

程风想了想又道:“招安这事情,我个人觉得十有八九能成。所有这移民的事情,两位大人应该可以先动起来。

不用等朝廷的旨意下来,先把那些饥民集中在福州,泉州,漳州三处等待。

只要招安的事情一谈妥,马上就可以让他们把饥民全部运走,早一天运走饥民,也能少死一些人。”

熊文灿点头表示同意:“公子所言甚是,自己应该先动起来。”

大少搞定了熊文灿,带着熊文灿亲笔书写的劝降书,还有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被人放到马车里的一个大银箱子。高高兴兴的回台湾岛,安排诏安的事情去了。

熊文灿,周亮工亲自送出巡抚衙门,看着大少离开,周亮工道:“大人,真的要按虚谷公子说的做吗?”

熊文灿笑道:“虚谷公子年纪还是太小,后面这主意肯定不是袁尚书的授意。只是他自己的小主意罢了。

小孩子总是太天,只单纯的想着怎么救人,就没想过背后还有很多东西是不能干的。

这招安的事,八字还没一撇呢,就想让海盗先把灾民接走,这要是招安谈成了还好。

要是谈不成,饥民又被海盗接走。那咱们罪过可就大了。

那就是妥妥的通匪资敌,是要诛九族的。”

“既然如此,程公子说的话,大人为何答应的如此爽快?”

“小孩子嘛,你就别跟他当真,他就这么一说,我就这么一应。

我答应了,他也就放心了。这些事情会不会去做,那就是我们的事情。

估计过几天他就忘了还有这事。”

送走了程大少,熊文灿开始召集人手商议,并书写了诏安的方略上奏朝廷决断。

七月初四,福州府跑出三队人马,两队向北,前往京城和浙江,一队人马向南,前往广东肇庆。

就在熊文灿的诏安方略正八百里加急,快马加鞭送往北京的时候。

从广西滕县也走出一队人马,正快马加鞭的赶往京城。

这支队伍就是应召入京城觐见崇祯皇帝的袁崇焕。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五年复辽的计划,就要出炉。

大少回到台湾,总算是空闲下来可以四处走走,开始着手检查台湾的民生工作进度。

至于招安的事情,先放一边,那事还早得很。

那招安方略,就算是800里加急,来回也要半月。

那方略的内容可行还是不可行?朝堂诸公吵架,怎么着也要吵个十天八天的。

这来回一倒腾,最少一个月过去,下一步的工作细节,还得等一个月后才能谈。

虽说这上个月台海在打仗,但战争并没有影响台岛上的机关正常运行。

临时管理委员会,依然按照最先商量好的步骤,按部就班的在向前推进。

西班牙人送来的战马中,小马被作为种马送去了浪漫岛。

大少准备过几月就下狠手,封锁浪漫岛到朝鲜的海路,切断济州城与朝鲜的联系。

并把汉唐山火山口那个牧场抢下来,强行征收牧场的几千匹战马。

还有新建的四处种白猪养殖培育场,东山脚下的奶牛养殖场的牧草种植情况,这些都是目前比较重要的。

台湾现在有三万多人的俘虏队伍,不能就这么闲着,委员会安排朱春良带着民兵从战俘中清点出那些会手艺的人,调去南日岛和九龙岛修海关城。

剩余的俘虏每五百人一队,被分为六十支开荒队,开始在台中和台南开垦荒地,建设村庄。

在福建灾民移民到来之前,台中和台南需要建成六十个村庄,还要有最基本的,初步开垦出来的生地。

这样灾民移民过来的时候,就现成的地可以种了。

这六十个村庄还要提前安排好两名村长和五名生产队长,才能让移过来的村民快速的融入生产队这个集体机制。

为了选出这六十个村子的合格村长和生产队长,临时军事管理委员会,可是伤透了脑筋。

把在成山头和希望岛的一些进步村民都调了过来,只为充实农村的基层干部建设。

七月初六,种花桂英带着小股舰队回港,只是带回来一两百人的小股海盗。

台海大战结束快一个月了,台海周边大大小小的岛屿都已经被扫荡了好几遍。

就连琼州北部湾的那些岛屿都被扫了一遍。还是没有找到郑芝龙郑芝虎两兄弟的踪影,也不知道他们跑到哪里去了。

种花桂英见到大少,无奈的说了这个情况:“少爷,那个郑芝龙真的太能藏了,我们把舟山群岛到琼州北部湾的大小岛屿都已经找遍,也没发现他俩的踪迹,这两兄弟要是找不出来,早晚也是个麻烦。”

“没事,找不到就找不到吧,我估摸着他应该是跑到日本去了。

不过没关系,郑芝龙的事情先放一放。咱们现在的当务之急,是尽全力去捞福建的那些灾民。”

大少从包里拿出一封信递给桂英:“姐姐你看看这信,这是熊文灿开给你的招降条件,你看看内容心里有个准备。”

桂英结果书信看了一遍,忍不住的笑了起来:“少爷,这些条件不就是当初我们商量好的吗?他们愣是一点条件都没改啊。”

程风笑笑:“现在福建的灾民越来越严重,他们一点办法都没有,现在唯一能够带罪立功的,就是把你招安了。

这事要是完不成,他们就没有办法将功补过,那他们的仕途可能就完了。

所以当我和他们提出来这些条件的时候,他们都没细想,直接就答应了,让我来和你谈细节呢。”

“那我现在就要答应他们吗?”

大少摇头:“现在不需要答应他们,他们也要等朝廷的旨意下来才能做最后的决断。

再等十来天,我再过去一趟,告诉他们已经谈妥了,别的要求你都没有,你只要求要福建海防总兵职。

这样再随便谈上两次,能保证在福建海防的位置是个参将就可以了。

这几日你就别再出海了,安排一下,把那些缴获的战船清理清理,凡是能用的都安排好人手,准备到对面去接人。

另外还有一件事,在接那些灾民的时候,你们要用心筛选一下。

把那些家庭比较完整的,年轻劳动力比较多的人家,单独挑选出来一千户交给红玉送到南瞻部洲去,咱们现在须要着手打造南瞻部洲那个安全大后方了。

如果浙江和广东的移民事宜能够谈妥。那就把浙江和广东的移民也单独挑选一千户出来,送到南瞻部洲去。”

七月初七,七巧节,浙江巡抚张廷登刚从浙江各地的灾情现场回来,看着那满地的灾民,他也是心急如焚。

找过当地很多富户,希望富豪们能够出钱出粮救济灾民,一提到要出钱出粮赈济灾民,大多数的富豪都开始在那里哀嚎哭穷。

最后看在他堂堂巡抚大人亲自上门求援的面子上,眼里含着泪,心里滴着血,勉为其难的给个十石二十石的粮食表示一下意思。

这些富豪的举动,直接把张廷登气了个半死。现在浙江的灾情很严重,可他有什么办法,官府没钱没粮。

粮仓里到底有多少粮食他也不知道,想要开仓放粮,报上去的放粮奏书如同石沉大海,迟迟没有下文。

灾情再继续下去,浙江不知要饿死多少人。张廷登有些心灰意冷,想自暴自弃。

就在这个时候,张廷登收到福建巡抚熊文灿的书信,看见书信里熊文灿的提议,张廷登觉得这个主意好。

书信里说,要等到朝廷的旨意下达之后才能移民。

可是张廷登哪里等得朝廷下文书,现在浙江的灾民都快要渴饿而死了,他必须马上解决这个问题。

既然知道了东番岛有人愿意接受灾民,张廷登毫不犹豫,马上派出一支船队前往东番岛,商议移民的事宜。

至于对方会不会接受招安这个问题,张廷登认为那是福建巡抚的事情,与浙江无关。

而两广总督李逢节收到熊廷弼的书信,看了信的内容之后,面无表情的把书信扔在了一边。

利用海寇救灾民?这种出力不讨好的事情,熊文灿是咋想的?凭啥认为老子会配合他的工作?

老子马上就要高升,再等几天就要离开广东了,这广东的灾民死不死关老子屁事。

就这样,广东的灾民救治工作,被束之高阁。熊文灿写给两广总督的书信,除了李逢节没有人知道是什么内容。

直到七月底,新任两广总督黄尊德到任,广东才开始解决灾民问题,可惜耽误的时间太长,广东已经是尸横遍野,人口损失严重。

七月十五日凌晨,宁静的台北天空突然想起了铛铛铛的声音,清脆的金属撞击声,响彻了整个台北城的上空。

经过一个多月的扩建,中国大地上的第一座钟楼终于建成,并在七月十五日的凌晨,开始了第一次试报时,台北城率先进入了时钟时代。

同一时间,北京紫禁城皇极殿,前宁远守将袁崇祯正在接受皇帝的考校。

崇祯帝问:“袁爱卿认为,辽东兵事何时能够平定?”

袁崇焕一点也不假思索,张口就来:“如果辽东的战事由臣全权负责,臣有把握,在五年内为陛下肃清边患。”

崇祯闻言言心喜:“如果朕把辽东全权力交负爱卿,爱卿真有把握,五年平辽?”

袁崇焕一听皇帝这口气,就是把自己的话当真了,心里暗叫一声不好,开始为自己的大话找补。

“陛下,边臣效命,动忧掣肘。吏部用人、兵部指挥、户部措饷、言路持论,皆与边臣尽相呼应,始可成功。”

崇祯说得有理:“爱卿说的很有道理。”

袁崇焕见皇帝相信了自己的话,又开始为自己的言语打补丁,希望能够打消皇帝的幻想。

“恢复之计,不外臣昔年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守为正着,战为奇着,和为旁着之说。

法在渐不在骤,在实不在虚,此臣与诸边臣所能为。至用人之人,与为人用之人,皆至尊司其钥。

何以任而勿贰,信而勿疑?盖驭边臣与廷臣异,军中可惊可疑者殊多,但当论成败之大局,不必摘一言一行之微瑕。

事任既重,为怨实多,诸有利于封疆者,皆不利于此身者也。

况图敌之急,敌亦从而间之,是以为边臣甚难。

陛下爱臣知臣,臣何必过疑惧,但中有所危,不敢不告”。

在袁崇焕的激情描述之中,崇祯帝心花怒放,当场表示:“袁爱卿,朕信你,只要爱卿要求的条件,朕都满足你。

多头独自为政,不便于管理,那就撤了登州巡抚,蓟辽巡抚,天津巡抚。

朕任命你为辽东总督,兼右副都御史,挂兵部尚书衔,督师蓟辽、登莱、天津军务,镇守宁远。

蓟辽、登莱、天津,宁远所有军械钱粮,全由爱卿统一调配。”

袁崇焕从皇宫里走出的时候,那是两袖都闪着金风,看上去意气风发。

明朝历史上管辖面积最宽,军政权力最大的蓟辽总督就这样产生了。

然而,在风光的后面,袁崇焕心里是怎么想的,就只有他自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