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再到秘洞(2 / 2)

千里奇缘 天上文 1694 字 3个月前

面对这一发现,钟逸并未像常人那样将无为罡气弃之不顾,反而将其视为珍宝,沉下心来深入研究。他试图探究无为罡气为何设置了一两个看似无用的穴脉,以免修习者在此浪费时间。经过一番努力,他终于找到了答案:这两个穴脉实则是为了在受到攻击时提供缓冲,防止身体直接承受反击之力,从而避免受伤。

“果真是妙计!我的一元气功虽然高明,但作为新创的内功心法,在这方面确实不及无为罡气。”钟逸心中暗自赞叹。

有了这一认识后,钟逸开始将无为罡气与一元气功进行对比,从中发现了一元气功的不足之处。他回想起之前在漠北与北神的激战以及圣剑门中的伏击,虽然最终都取得了胜利,但自己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现在想来,其中一部分原因就是一元气功缺乏这样的缓冲穴脉,导致身体在受到外力冲击时只能硬抗,无论能否承受,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

“唉,前人之所以能成为前人,是因为他们凭借实力在几百上千年的武林中屹立不倒。我自以为聪明过人,甚至高人一等,但终究还是受限于经验和阅历的不足,没有深厚的根基。虽然修为颇高,但仍有诸多不足之处。今后,我一定要吸取今天的教训,虚心求教,谦逊做人,不能再像以前那样目空一切了。”钟逸心中暗自警醒自己。

钟逸在深刻领悟之后,决定暂且搁置对三十六根石笋的直接探索,转而沉浸于无为罡气与那篇未名丹道之学的研习之中。那篇丹道之学,虽无正式名称,似乎是老道从某处获得的残缺篇章,后经他在洞中参悟三十六根石笋而得以补全,最终助他修成正果。钟逸为表敬意,将此丹道之学命名为“无为术”,并珍藏于怀,以待日后有志于修道之时,再行深入探究。尽管他已做出这样的决定,但内心深处仍对老道的死因抱有疑虑,隐约觉得这与无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未将无为术研究透彻之前,他不愿轻易冒险,以免枉送性命。

经过三日的苦修,钟逸终于掌握了无为罡气,并将其与自身的一元气功完美融合,使得一元气功的威力更上一层楼。

随后,钟逸再次将目光投向了三十六根石笋。为了全面深入地理解这些石笋所蕴含的武学奥秘,他不再像之前那样有所取舍,而是从第一根石笋开始,逐一细细研究,直至完全吃透为止。对于那些他曾经修习过的石笋,为了避免重蹈无为罡气的覆辙,他依然一丝不苟地重新修炼了一遍,结果果然又有新的收获。这一发现让钟逸陷入了两难境地,他意识到,如果按照这样的速度进行下去,那么即便是穷尽一生,他也难以将三十六根石笋的武学全部修习完毕,因为每一次的修炼都可能带来新的体会和收获。

于是,一个武学上的普遍问题摆在了钟逸的面前,迫使他做出选择:是应该博采众家之长,还是专精于其中一门武学?博采众长虽能拓宽视野,但也可能导致贪多嚼不烂,最终一无所成;而专精一门虽能在某一方面达到极高水平,但面对圣剑门等神秘门派的武学,以及五圣中的圣剑、南僧和西商等高手,专精或许又显得力不从心。更何况,身处这个武学宝库之中,让钟逸放弃对其他武学的探索,专精于其中一门,他实在心有不甘。凭借他的聪明才智,他不愿将自己的一生局限于一两门绝学之中,而是希望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不断突破自我,追求更高的武学境界。

经过深思熟虑,钟逸最终决定继续走自己的老路:先将三十六根石笋的武学全部研习一遍,牢记于心,待日后有时间再逐一精研。他计划以这三十六根石笋的武学为素材,研创出属于自己的武学体系。如果这三十六根石笋上的武学并非武林中最高明的武学,他相信自己能够像之前用七派武学提炼自己的武学一样,创出独树一帜的武学;如果这些武学确实是武林中最高明的武学,那么他相信,通过自己提炼出来的武学,一定会比这些石笋上的武学更加高明。

于是,钟逸不再犹豫,开始按照自己的计划,逐一修习三十六根石笋上的武学。这些武学各具特色,如飞天蜈蚣九绝式、鹰飞鱼扬十二式、旋风十八转等,每一门都蕴含着深厚的武学精髓。虽然其中一些石笋的武学可以通过基部的留字悟出一二要旨,但也有一些石笋的武学让人摸不着头脑。不过,钟逸对这些石笋并不陌生,早已理清了头绪。此时,他真正投入到修炼之中,才深刻体会到这些石笋上的武功绝非一朝一夕就能悟解修成的。

钟逸不愿半途而废,更不愿品尝失败的滋味,于是他毅然决然地将心中的杂念全部抛开,下定决心一定要修成石笋上的武功,才肯离开这个山洞,重出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