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1章 明金双方的装备和战法(注)(1 / 2)

锦衣黑明 溜溜的兔子 1871 字 1个月前

说一下双方军事装备的现状(了解的读者直接跳过本章)。

小说第一次与女真接触,有些读者对女真的军事水平过于模糊。下意识以为女真是骑军为主、以为他们的装备水平与明军一样。

其实他们与明朝的军械、战法差异非常大,每个时期的女真是不一样的。

这时候女真经营辽东十年了,不是天启初,他们的装备早已完成制式更换,不是来自缴获,作战的总体战略战术与以后的满清也不一样。

…………

关于右翼七边的情况,作者前面交代过,可能读者看着看着忘了,下意识以为每个镇都有营兵、都有火器。

这印象可不对。

此刻是崇祯四年,明朝右翼边镇这时候没有火器。

不仅没有火器,连营兵也没有,一个都没有!!!

(朝臣之前不是一直发愁如何防御宣大吗?看忘了?宣大面临战事,中枢和皇帝要抽调别的兵马支援,这与万历朝之前的明朝完全相反)。

宣大一直在支援明朝各处战争,崇祯朝的时候,宣大连自保都不行了。

火器是镇国杀器,明朝的火器一多半在京营手里,巅峰时期每个镇大约也就两千正规火器。

戚继光驻守蓟镇时候装备火器最多,也没超过这个数。

边镇六十年未更换过装备,只有锈迹斑斑的大炮,火铳早就尘归尘了。

萨尔浒大战后,万历调集京营武库,给辽东一次性补了两万火铳,但这东西质量堪忧,明军宁可用弓,也不用火器(这事大部分读者应该都知道,那就能反推出其余边镇的情况)。

后来辽沈大战,万历调集军器局、匠作所又补充了一次。

到天启年,明朝除了向辽东支援营兵,大约给过五万支火铳,大大小小上千门火炮,辽沈大战,努尔哈赤就收拢了三万火铳。

到袁崇焕时,辽西实际的火器兵只有一万人。

火器对后勤要求实在太大,辽东需要全天下的火药供应,实在供应不起,袁崇焕与祖大寿训练营兵的时候,都没有重视这一万人。

当然,努尔哈赤也玩不起。

但后金与现在的‘朝鲜’有点像,他们的一切物资都在打造军械,一切以军事为先。

天启六年,努尔哈赤进攻宁远的时候,女真的装备就超过了明朝,车、马、盾、刀、弓、铠、铳均已超越(明军这时候唯一的优势是炮,这个优势在崇祯三年也被超越了)。

他们占据抚顺后,收拢矿工,收拢匠户,在本溪、抚顺炼铁铸甲十年了,这就是大家熟悉的女真重步兵军械来源,旗丁的铠甲远远比明军棉甲防护好。

双方的铠甲样式、水平、防护力完全不同。

没有骑军的女真一点不弱,甚至可以说,下马的女真更强。

这是天生的,女真是山里人,不是草原人,他们本身就更擅长步战。

很多人下意识认为女真骑兵更强,这是努尔哈赤和后来的清朝给我们的错觉,这个时期的后金还处于过渡期。

别忘了,努尔哈赤是李成梁的亲兵出身。

李成梁只玩骑兵,女真战术的总体思路,就是在学习李成梁(无论有没有史册支撑,表现出来就是这样子)。

山里实在太远了,他们进入辽东需要骑马赶路,于是女真各部长期养马,加上建州女真与科尔沁来往,出山就是平原,他们获取战马容易。

有马,有人,会骑射,就是精锐骑军?

不是,努尔哈赤聪明,他懂得发挥女真优势,并没有完全照搬李成梁的所有战法,他学习了李成梁骑军机动行军的特点,分进合击的思路。

但真正面对面作战的时候,他们与李成梁直插中心的战术完全不同。

李成梁的骑军作战时,就像明军的长箭,没有宽度,厚度足够,无论多少人对阵,他们就是为了凿穿大阵,反复来回凿穿。

努尔哈赤没这么多人啊,这种打法没得学,而且辽东大山里也不存在骑军对阵的地理条件。

天时地利局限,骑军无法大规模冲杀,他只学了骑军的机动和战场布置。

女真精锐一直骑马作战,渐渐让人误以为他们玩的是大规模骑军。

努尔哈赤初期的战斗,女真骑马更多时候为了赶路,他们人少,必须保证机动,保证快速进退,每到一处攻寨,都是四面合击,断后路,一口一口撕扯,最终获胜。

萨尔浒就是这样,努尔哈赤集中优势兵力,骑马快速机动,分进合击布置战场,在大山里逐路合围,他们打仗的时候,大部分女真是下马战斗的。

山地战,才是女真作为大山猎人的老本行。

一句话,这时期的女真,与十年后入关的满清不一样,等他们占据草原,蒙古全部归心,才出现很多人印象中的大规模骑军。

历史中黄台吉崇祯九年占据漠南,与西域固始汗结盟,降服察哈尔,降服哈剌温山北麓的林中百姓,后金的军事策略才发生变化,到入关前才拥有十万骑军。

注意时间线啊,各时期的女真军械、战法是不同的。

…………

那对付现在的女真,可不可以让边军骑马围杀他们?

不行!

边军的弓与骑射的弓是两种东西,会骑马已经很牛了,会骑射得练习三年。

边军的兵种在娘胎里就固定了,他们的手艺不是上官训练来的,是‘子承父业’。

骑兵、车兵、弓手、刀手、长矛兵、火器兵,未经训练,永远别想‘跨行’。

是就是,不是就不是,就算给边军战马和硬弓,他们也只能干瞪眼。

兵,得训练,得作战经验,没有人拎起来就是精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