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兵丁疏浚河道,保农田灌溉无忧。
百姓们对他感恩戴德,传颂其美名,登门致谢者络绎不绝。
长安在杨奉治理、杨业协助下,日渐昌盛。
商旅往来频繁,文化昌盛繁荣,重现昔日大汉古都的豪迈气象。
汉室在洛阳,也因杨奉的忠心辅佐,慢慢恢复元气。
政令渐通,四方安稳,引得邻国纷纷来朝,共瞻大汉天威。
自杨奉受封凉王、都于长安,威名震慑四方,朝堂格局悄然生变。
往昔摇摇欲坠的大汉朝廷,在杨家军的赫赫战功下,寻得了一丝喘息之机。
大汉悖逆臣子忌惮其兵威,暂且蛰伏,不敢再生觊觎之心。
值此关键节点,一道来自洛阳皇宫的诏令,再度掀起波澜。
大汉册立杨业为凉国王太子,消息仿若一阵疾风,迅速传遍大汉朝的每一寸土地,引得无数人揣测、议论。
洛阳城中,达官显贵们聚在府邸,摇头晃脑地分析局势。
市井街巷,百姓们围坐闲谈,言语间满是对杨家父子的敬畏与期许。
杨业接旨之时,身着一袭玄色劲装,身姿挺拔,声如洪钟:
“承蒙陛下隆恩,臣定不负所望,倾尽所能,护我神州天下!”
杨业起身,眸中闪过一丝坚毅。
转头望向父亲杨奉,后者回以肯定目光,父子间默契尽显。
自此,父子二人携手步入朝堂权力核心,着手大刀阔斧的集权之举。
朝堂之上,暗流涌动,各方势力盘根错节,旧臣勋贵们把持诸多要职,政令施行常受阻挠。
杨奉率先发力,凭借多年征战积攒的威望,朝堂议事时,目光一扫,声如洪钟:
“咱就说如今天下这才刚消停了些,可骨子里还乱着呢,暗流涌动的,安稳不下来。”
“朝堂上遇事就得麻溜拿主意,定了的事儿,谁都不许拖拖拉拉、阳奉阴违!”
“各位大臣呐,都把眼光放长远些,心里头多装点家国大事。”
“那些个小心思、小算盘,趁早都收喽,别净顾着自个儿那点私利。
言罢,推出系列官员调整之策。
关键职位上,杨奉安插亲信。
这些人或是随他出生入死的老将,或是才略过人的新晋谋士。
忠诚度毋庸置疑,行事干练高效。
面对旧臣抵触,杨业挺身而出,年轻的脸上满是沉稳与果敢。
他逐一会见朝堂耆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如今乱世余烬未消,朝堂若继续推诿拖沓,受苦的终究是万千百姓。”
“杨家承蒙皇恩,一心只为兴复大汉,还望诸位能助一臂之力。”
一番恳切言辞,说得不少人心生动容,渐渐放下成见。
军事上,杨家父子更是紧抓兵权。
各地驻军将领轮换,精锐之师逐步收归中央调度。
兵器锻造、粮草储备诸事,皆设立严苛监管制度,杜绝贪腐克扣。
一时间,军队战力稳步提升,兵精粮足,士气高昂,戍卫边疆、弹压内乱时愈发得心应手。
为掌控财权,杨业亲赴各地清查税赋账目。
往昔不少豪绅大户隐匿田产、偷逃税款,致使国库空虚。
杨业雷厉风行,带领户部官员彻查,严惩违规者,收缴的钱粮如涓涓细流汇入国库。
同时,鼓励商贸,降低关卡税费,繁华市井重现街头。
商旅络绎不绝,百姓收入渐多,国库也愈发充盈。
集权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其间不乏暗流涌动、阴谋算计。
有旧贵族暗中勾结,妄图煽动哗变。
有地方势力阳奉阴违,消极抗令。
但杨家父子配合默契,见招拆招。
凭借果敢手段与超人谋略,一次次化解危机,将隐患扼杀在萌芽。
数月间,朝堂政令愈发畅通,效率大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