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名窑(1 / 2)

对这一大堆原木,刘宇轩暂时想不出什么稳妥的办法,只好先留着心里那一份激动之情。

刚准备回玉龙新村,不远处素娘已经风尘仆仆的带着狗子走过来了。后面跟着王泰和带了七八个汉子,手里还拿着些家具之类的物件。

刘宇轩走上前去,只见到2个几乎一模一样椅子,椅子造型十分优美流畅,椅圈曲线弧度柔和自如,由五节榫接而成,其扶手两端饰以外撇云纹如意头,端庄凝重。

后背椅板上方施以浮雕开光,透射出清灵之气,两侧“鹅头枨”亭亭玉立,典雅而大气。前足底部安置脚踏板,装饰实用两相宜。在扶手、靠背、腿足间,都配制雕刻牙子,在交接之处也多用铜装饰件包裹镶嵌,不仅起到坚固作用,更具有点缀美化功能。

刘宇轩看这两把椅子,又想起来水浒传,电视里上梁山的好汉论资排辈,坐第几把第几把交椅的那玩意,不说十分相似,也几乎一模一样啊。

整件椅子完全凭借卯榫结构,其工艺之精细,扣合之严密,十分巧妙精湛,仿若天成。

周围的壮汉看着刘宇轩几乎入迷的样子不敢打扰。

没注意狗子虎头虎脑的凑过来,略有点怯深深的递给刘宇轩一个黑不溜秋的碗。

刘宇轩接过狗子递过来的这个碗。开始在脑海里搜索瓷器有关的信息。

由于没有网络,刘宇轩只看了一些之前下载的小说。以及宋史之类的相关资料。至于瓷器,也知道个钧、汝、官、哥、定宋代五大名窑,至于柴窑未发现窑址,又无实物,资料里面也就提了个名字。

汝瓷属五大名窑之首,窑址在今河南省汝州市区张公巷,方圆30平方公里,及蟒川乡严和村方圆40平方公里,及当时所辖的大营镇清凉寺村。事实上,自宋初以来便有了汝窑的烧制,北宋晚期更是其鼎盛时期。

汝窑以青瓷为主,“釉色天青色”“蟹爪纹”“香灰色胎”“芝麻挣钉”等是鉴别汝窑的重要依据。其中,蟹爪纹是指釉面开片的纹理毛毛扎扎;“芝麻挣钉”则是因烧造时足部用很小的支钉支起,然后把汝窑瓷器支在空中烧。

这样烧制的瓷器烧好后,底部釉面会有几个点。汝窑瓷胎体一般较薄,釉层较厚,有玉石般的质感,釉面有很细的开片,而在造型上则比较庄重大方。

由于汝窑传世的作品很少,据传不足百件,又因其工艺精湛,所以非常珍贵。

故宫博物院藏有汝窑天青釉弦纹樽、汝窑天青釉圆洗、汝窑天青釉碗等。而台北故宫则藏有汝窑天青无纹椭圆水仙盆与汝窑粉青莲花式温碗等。

至于宋代官窑由官府直接营建,分北宋官窑和南宋官窑。北宋官窑在北宋末年宋徽宗时才开始烧造,具体的窑址没有发现。宋高宗南渡后,在临安(今杭州)另设新窑,一个“置窑于修内司”,后又在“郊坛下别立新窑”。

据分析,“修内司官窑”在杭州凤凰山脚下,而“郊坛官窑”则位于杭州的乌龟山一带。为了做出区分,北宋官窑被称为“旧官”,南宋官窑就称为“新官”。其中,“旧官”厚重,“新官”轻薄。

宋代官窑瓷器主要为素面,既无华美的雕饰,又无艳彩涂绘,最多使用凹凸直棱和弦纹为饰。其胎色铁黑、釉色粉青,“紫口铁足”增添古朴典雅之美,“紫口铁足”是指青瓷胎料中含铁量高达3.5%-5%,致使制品的口缘釉薄处露灰或灰紫色、而底端刮釉露胎处呈黑褐或深灰色。官窑的器形除常见的盘、碟、洗等之外,仿商、周、秦、汉古铜器中的各式瓶、炉样式也很多。

宋代官窑传世代表作在故宫藏有官窑青釉弦纹瓶、官窑青釉直颈瓶、官窑青釉圆洗等。

而哥窑与官窑类同,也有紫口铁足,也有开片,不过其窑址不明,学界对其烧造年代也有分歧,有人认为并非是宋代,而是元代。

许多瓷器在烧制过程中,为了追求工艺一般都不允许有太多的釉面的开裂纹片,但哥窑却将“开片”的美发挥到了极致,产生了“金丝铁线”这一哥窑的典型特征:由于开片大小不同,深浅层次不同,胎体露出的部位因氧化或受污染程度也不尽相同,致使开片纹路呈色不一。

哥窑瓷器釉面大开片纹路呈铁黑色,称“铁线”,小开片纹路呈金黄色,称“金丝”。“金丝铁线”使平静的釉面产生韵律美。宋代哥窑瓷器以盘、碗、瓶、洗等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