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文人相轻,彼此间的争论往往比武士的刀光剑影更为激烈,更加鲜血淋漓。
那些历经岁月流传下来的经书,或多或少都经历了改动与曲解。
尽管是官方金典,种“再创作”的大量出现,源于经典本身仅仅是承载思想的载体。
而儒生们所追求的,是借助这些经典来表达他们自身的理想与抱负。
面对官员与豪族的权贵显赫,许多儒生因政治**得不到满足而对社会与政治感到失望。
于是,消极言论与思潮开始泛滥,逐渐演变成了“今不如古”的复古主义思潮。
在这股思潮的推动下,儒生们开始将上古的周朝描绘成一个富裕、平等且充满礼教的理想社会。
他们想象中的那个时代,人人知书达理,安分守己,正是孔子所倡导的“克己复礼”的美好时代。
这些残缺的古圣先贤经典,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成为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精神支柱。
然而,这种理想中的大同世界,是要建立在极其先进的生产力基础之上的。
尽管周朝被描绘得美好无比,但那个时代还没有铁器,耕作技术也相对粗糙。
相比之下,汉朝的农业生产力无疑要高出许多,一亩地所能产出的粮食远超周朝。
这是历史的进步,无法倒退。
但周朝却在大量失望的汉儒笔下,被描绘成了一个人人有饭吃、无人不饱暖、社会等级分明、人们安分守己的大同世界。
然而,这种社会理想更像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一个缺乏现实操作性的白日梦。
梦境终究会破灭,人们终究要面对现实。
可汉朝的儒生们却决心将这个梦变为现实。
他们开始积极行动,试图在现实中实现这个乌托邦式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