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甩锅:朱元璋的锅(2 / 2)

【朱元璋设立宗室制度,给予各路藩王的待遇也是相当丰厚。其中:

明朝亲王年俸一万石,郡王两千石,镇国将军千石,辅国将军八百石, 奉国将军六百石, 镇国中尉四百石, 辅国中尉三百石, 奉国中尉两百石。

此外,各路受封藩王都受封自己的领地,能够自己建立军队,有专属卫军,与地方大员形成钳制。

朱元璋设立这一制度时,明朝宗室的总人口并不多,明朝洪武年间的宗室成员也不过才五十八人,所以维持宗室优厚的待遇并不是难事。然而,这一制度随着朱元璋的去世,发生了连他控制不了的变化……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驾崩,朱允炆继位。

此时,朱元璋的次子秦王朱樉和三子晋王朱棡皆已先他而去。

而四子燕王朱棣、五子周王朱橚以及齐、代诸王势力相对较大,各自拥兵自重。

朱允炆深感君权难立,与齐泰、黄子澄等人秘密商议削藩之事。因燕王势大,难以图谋,朱允炆决定先拿周王开刀。他先后将周、代、岷、湘、齐诸王的爵位削夺,将他们贬为庶人。

随后,朱允炆任命张昺为燕京使,谢贵、张信掌管燕京挥使司,另派都督宋忠、徐凯、耿瓛屯兵开平,意图控制燕王朱棣。】

*******

就在这时,天幕之中突然浮现出了一幅令人震惊的画面。周王朱橚、代王朱桂和岷王朱楩三人竟然被五花大绑地押进了大狱之中,而周王朱橚则高声呼喊着:“不要抓我的弟弟!”这声音充满了绝望和悲愤,仿佛在向天呐喊。

紧接着,另一幅更为惨烈的场景展现在众人眼前。湘王王府燃起了熊熊大火,火势凶猛,几乎要将整个王府吞噬。在火光中,湘王朱柏紧紧地拥抱着湘王妃,两人共同面对死亡的威胁。最终,他们在大火中壮烈牺牲,成为了这场悲剧的牺牲品。

朱元璋静静地凝视着天空中的画面,身体一动不动,脸上没有丝毫表情,也没有说出一句话。他的目光中透露出无尽的悲痛和愤怒,但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深深的无奈。

朝堂之下,群臣们纷纷低下头,伏在地上,甚至连抬头看一眼天幕的勇气都没有。他们深知朱元璋此刻的心情,没有人敢轻易触怒这位皇帝。然而,尽管他们不敢抬头,却依然竖起了耳朵,仔细聆听着每一个细节,希望能从这些信息中找到一丝线索或解释。

********

【建文元年六月,燕使邓庸被抓下狱,朱棣打探到消息后深感不妙,此时的他若要活命,唯有揭竿而起。于是装疯擒杀张昺、谢贵,夺得北平九门。后以清君侧为名,挥师南下,靖难之役自此拉开序幕。

历时四年的战争,朱棣先后控制蓟州,居庸关,而后便一路南下,畅通无阻。公元1402年,朱棣于南京登基,改建文四年为洪武三十五年。下令恢复明太祖设定的官职以及典律,其中便包含宗室制度。】

“孤还是反了!”燕王朱棣两眼发黑,现在他感觉自己一点活路都没有了,虽然天幕上说是自己不得不反,而且恢复了父皇的宗室制度。但造反就是造反,谁知道反复无常的父皇会如何收拾自己呢。天幕上说自己造反时是朱允炆当皇帝之后,可现在却是父皇大哥都在的时候,别说造反,就是父皇、太子哥给自己一条白绫,自己上吊迟了点都会殃及儿子高炽、妻子徐氏。

“你儿子干得挺好,别说燕王会反,就连朕都想造他的反了。”此时的朱元璋出奇的冷静,不仅没有将一旁才四岁的朱允炆摔死,更没有下旨处理燕王,毕竟朱元璋设立的祖制中还真有一条,如果朝廷出现奸臣,允许诸王带兵入京靖难。

*****

【建文帝失踪后,朱棣荣登大明朝第三位皇帝之位,年号永乐,庙号太宗。然而,在嘉靖时期,其庙号改为成祖,故而众人皆称其为明成祖。

作为永乐盛世的开创者,朱棣之贡献实不亚于其父太祖朱元璋。

但在宗室问题上,他重蹈朱元璋与朱允炆之覆辙,毕竟对皇权至高无上的追求乃所有帝王之共性。朱棣因自身亦为藩王出身,削藩无异于自扇耳光。他转而采取礼遇诸王之策,以换取诸王的认可与支持,从而巩固自己新得之江山。

其后,朱棣的削藩之举并未如朱允炆那般大张旗鼓,仅削除齐王、谷王、代王、岷王朱楩,其在削藩之时,仍对藩王以礼相待,并颁令限制藩王权力。至此,明朝藩王的兵权与地方治理权尽被削去,仅余宗室供养之制。

自此,藩王不得参与领军作战,亦不得涉足地方管理。且将边疆诸藩徙至内地,以防其势力扩张,藩王遂丧失所有实质性权力。

至此,明朝宗室除了能够获得足够的生活补助,实打实的权力所剩无几。\"掠夺\"更多的财富成为了各路藩王的毕生目标。

大明弘治五年,陕西巡抚杨澄筹向皇帝上奏,山西庆成王朱钟镒,创造了一项生育纪录,他已经拥有儿女94名。

他的众多儿子也继承了父亲的生育能力,将\"生育\"竞赛提升到新的高度,子女高达到163人。到了第三代,庆成王府第三代子孙已经达到510人,经过三代人的努力,整个庆王府的宗室直系人口就超过1000号人。】

******

“这个庆成王是本王的子孙后代啊!”晋王朱棡一脸陶醉地说道,刚刚从天幕上虽然知道自己要死在父皇前面,但考虑到洪武三十一年,自己也要四十多岁了,也不算短寿。而后代子孙如此之多,对于一个亲王来讲,也的确是值得吹一吹的事儿。

只是仍然觉浸在悲痛之中的朱棣并没有注意到天幕之中,否则他一定要跟那个叫嘉靖的后代论一个道理,凭什么给他一个成祖的庙号,难道就是为了要告诉世人,自己得国不正吗?

******

【洪武年间,朱元璋册封了朱棡为晋王,到明末,有封爵的晋系宗室后人就已经达到1851位;河南的周王,到万历年间的直系宗室已经超过五千人。

洪武三十一年为止,明朝皇家档案馆上能够查找到的皇室直系宗室人口不过才58人。到永乐年间增长到127人,嘉靖年间8203人,一百年之间暴增60倍。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增加至人。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玉牒上记载的皇室人口已经超过人。

世界上任何一个家族,也没有如此快 的繁衍速度。到了明朝末年,皇帝已经放任宗室人口任意增长。外部压力过大使得朝廷根本无法对内形成有效的钳制,释放过大的压力反而会给各路藩王揭竿而起的机会,也只好放任宗室人口任意发展。

在明朝万历32年,在册的宗室有6.2万人,年俸禄2384万石,相当于国家收入的84%。到了天启4年,在册宗室为13.3万人,年俸禄3967万石,相当于国家收入的143%。

也就是说光是明朝宗室的俸禄,其实就已经超过了国家总收入。这还不计算军费,皇室开支,官员开支,修水道等等的开支,因此明末赋税徭役非常重,也把很多权利直接下发给宗室,让他们自己收钱。

宗室过于优厚的待遇导致民众苦不堪言,宗王供养制度导致大部分税收用于抚养增长迅速的宗室人口。加上藩王拥有自己土地的使用权,导致大量税收无法上交国库,都进入藩王个人口袋,他们就像是寄生虫一般,光明正大地吸这个羸弱不堪的王朝的血。】

*****

洪武时空朱元璋听着天幕上报出的数字,此时他已经来不及再想什么马皇后、太子朱标去世,燕王朱棣靖难继位之些事情了,他没有想到自己的子孙这么能生,花费如此巨大,就算没有天灾,恐怕这个大明朝也迟早要完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