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如此困境,孙太后和朱祁钰意识到仅仅依靠财富无法解决问题。经过深思熟虑,他们毅然决然地提拔于谦担任兵部尚书一职,并将保卫北京的重任全权交托于他。于谦临危受命,毫不退缩。他雷厉风行地展开行动,首先下令捕杀了祸乱朝纲的王振及其众多亲属和党羽,以正国法,平民愤。接着,在正统十四年九月初六这一天,于谦力排众议,坚决拥立朱祁钰登上皇位,改年号为景泰。与此同时,遥尊远在敌营的朱祁镇为太上皇。至此,京城百姓那颗悬着的心才稍稍安定下来。
而另一边,也先在与鞑靼、瓦剌等其他部落头目的密谋商议之后,最终下定决心要利用手中掌握的朱祁镇作为人质,挥师南下,直逼北京,妄图一举攻破这座大明王朝的都城。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战一触即发……
话说那公元一四四九年的十月十二日,朱祁钰竟采纳了那降宦喜宁的奸计,亲率大军拥护着朱祁镇登上了高耸的土城之上。他们站在城头,趾高气扬地向城下的明朝廷喊话,强烈要求明廷恭迎朱祁镇回宫复位。
朱祁钰得知此消息后,心中虽有万般不愿,但迫于形势,还是派遣了右通政王复和太常寺少卿赵荣出城去面见朱祁镇。这二人携带着美味可口的羊酒作为礼物,想要以此安抚对方。然而,狡猾多端的也先却断然拒绝接受这些羊酒,反而提出更为苛刻的条件。他点名要于谦等朝廷重臣亲自前来与他会面,并狮子大开口般索要海量的金帛财物。
面对如此无理要求,朱祁钰本有心应允,以换取一时安宁。但就在这时,忠勇无畏的于谦挺身而出,他神色坚定,言辞铿锵有力地说道:“陛下,今日微臣只知晓有保家卫国之重任在肩,其他种种事宜皆非我所能听闻!”其浩然正气令人动容。
到了十月十三日这天,也先率领着他的虎狼之师倾巢而出,对京城发起了凶猛异常的总攻。于谦和石亨毫不畏惧,毅然率领着英勇的明军奔赴德胜门外,与敌军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较量。
战场上,喊杀声震耳欲聋,硝烟弥漫,遮天蔽日。明军将士们手持精良武器,奋勇杀敌。而那威力巨大的火器更是如雷神之锤一般,给予敌人以致命打击。经过一番浴血奋战,明军最终凭借着顽强的斗志和出色的战术指挥,成功击败了来势汹汹的也先部队,取得了这场关键战役的胜利。
然而,贼心不死的也先并未就此罢休。他转而挥兵进攻西直门,企图从这里撕开一道缺口。镇守西直门的明军将领孙镗初战不利,局势一度陷入危急之中。幸而毛福寿、石亨等人及时率军赶来支援,众人齐心协力,方才艰难地击退了瓦剌军的疯狂进攻。
紧接着,不甘心失败的也先再次调整战略,将矛头指向了彰义门。但此时的明军已经士气大振,严阵以待。双方短兵相接,激烈交锋。最终,明军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无坚不摧的勇气,又一次成功地将瓦剌军击溃。
连续遭遇重创之后,也先深知已无力再战。无奈之下,他只得于十月十五日悻悻然地带着朱祁镇向北撤退而去。至此,这场关乎大明王朝生死存亡的保卫战终于落下帷幕,而于谦等一众忠臣良将的英名,则永远铭刻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
话说那朱祁镇对于也先而言,已然丧失了用以威慑大明的利用价值。于是乎,在景泰元年八月初六这个日子里,朱祁镇踏上了南归之路。到得八月十五日那天,太上皇朱祁镇自安定门缓缓入京。而此时,景泰帝朱祁钰早已守候在皇城东安门处,恭恭敬敬地行起了迎拜之礼。朱祁镇见状,亦是赶忙回以答拜,并各自表述了一番授受皇位的意思。
此后不久,朱祁镇便被送进了南宫,也就是那延安宫中的崇质殿内,自此开启了他身为太上皇的别样生涯。
在此番关乎大明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于谦可谓是居功至伟啊!毫不夸张地讲,如果没有于谦力挽狂澜,即便大明朝的北京城不会被那瓦剌人一举攻破,皇室成员与满朝剩下的文武大臣们被一网打尽,恐怕也极有可能会再度被迫南迁,从而提前两百余年沦为南明那般境地。
可令人万万没想到的是,时光匆匆而过,转眼间已是七年之后。景泰八年之时,朱祁钰身患重病,且因其膝下并无子嗣能够继承皇位,照理说,这本该轮到早在七年前就已被册立为太子的朱祁镇之子朱见深登上那至高无上的龙椅。怎奈世事难料,一直蛰居于南宫、充当着太上皇角色的朱祁镇,竟悍然发动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夺门之变——想当年,他叫门未能成功开启;而今时今日,他索性直接夺门而入,再度君临天下,重登皇帝宝座。
在那场惊心动魄、事关生死存亡的京城保卫战中,于谦凭借着过人的智慧和无畏的勇气立下了赫赫战功。然而,尽管他并未对朱祁镇的复位表示反对,可命运却无情地跟这位忠臣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
复位之后的朱祁镇深知自己的复辟之举名不正言不顺,急需寻找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来掩盖其不光彩的行径。于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阴谋悄然展开。朱祁镇以于谦妄图拥立襄王之子取代当时的皇太子朱见深为名,残忍地处死了于谦等一众忠良之士。这个莫须有的罪名让无数人为之震惊和愤怒,可在皇权的重压之下,众人皆敢怒而不敢言。
随后,朱祁镇正式向天下昭告,将当年改称为天顺元年,仿佛一切都已尘埃落定。但历史总是充满了戏剧性和讽刺意味,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最终为于谦平反的竟然正是当初被他“欲行废立”的皇太子朱见深。这一结局无疑是对于谦忠诚与冤屈的最好证明,也让后世之人在感慨之余,不禁为这段曲折离奇的历史而唏嘘不已。
朱祁镇成功复辟之后,一场血腥的清算风暴迅速席卷而来。于谦和王文这两位忠臣义士被无情地处死,而那些曾经与朱祁钰亲近的太监们也未能逃脱厄运。不仅如此,朱祁镇对于那些在奉迎和易储之事上曾忤逆过自己的人同样毫不留情,展开了大规模的清算行动。与此同时,王振这个昔日的权宦却得到了平反,仿佛过去的罪恶都可以一笔勾销。
此外,朱祁镇对拥戴他复辟的徐有贞、石亨、曹吉祥等人予以重用。然而,仅仅过去了三年时间,局势便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朱祁镇开始以各种各样的借口,将这些曾经助力他登上皇位的功臣一一铲除。先是徐有贞被贬谪流放,接着石亨因罪下狱身亡,最后连曹吉祥也难逃一死。通过这一系列手段,朱祁镇终于重新牢牢地掌控住了权力。
在稳定朝局之后,朱祁镇开始重用李贤、彭时、吕原、陈文等贤臣来辅佐政务。在他们的努力之下,朝政逐渐回到了正轨,呈现出类似于他即位之初“三杨内阁”时期的良好局面,国家机器再次有条不紊地运转起来。
然而,尽管此时的朝政看似已经恢复正常,但朱祁镇复辟所带来的恶果却是难以估量且无法弥补的。首先,他冤杀于谦等忠臣良将,使得朝堂之上人心惶惶,忠义之士心寒不已;其次,这场动荡严重破坏了政治生态,导致官员之间相互猜忌、倾轧之风盛行;再者,由于频繁的权力更迭和清洗,朝廷的公信力大打折扣,社会秩序受到极大冲击。这些负面影响深深烙印在了明朝的历史长河之中,成为了朱祁镇永远无法抹去的污点,纵使历经数代君主的努力,也难以完全消除其恶劣影响。】
*****
“臣……臣实在是不知该从何说起了。”于谦面色惨白如纸,嘴唇微微颤抖着,额头上豆大的汗珠不断滚落下来。他瞪大了双眼,难以置信地望着眼前那惨不忍睹的一幕,心中充满了懊悔和绝望。
此时此刻,于谦只觉得自己仿佛就是那个愚蠢至极的东郭先生,明明好心救了狼,最终却反被其害。而这位太子朱祁镇,不正是那条忘恩负义、凶狠残暴的恶狼吗?如今看来,想要保住他简直就是痴人说梦,谁要是胆敢担保他,谁就注定要遭受厄运降临!想到这里,于谦不禁浑身战栗起来,一股深深的寒意从脊梁骨直窜脑门儿。
*****
【明英宗时期发生的那场惊心动魄的土木堡之役,可以说是一场灾难性的战役,它几近将大明王朝的军事主力消耗殆尽。在此之前一直支撑着国家军事体系的朱元璋时代所建立的卫所制度,也因此变得摇摇欲坠,难以继续维系下去。
回溯历史长河,我们可以看到土木堡之变前夕的明朝卫所制度,乃是由明太祖朱元璋精心构建而成。他在前朝元朝军户制和宿卫制的基石上加以创新改进,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卫、所军户制度。
在这套制度下,皇帝牢牢掌控着至高无上的军事大权。全国各个战略要冲之地都设立了严密的卫所,军丁们代代相传,生生不息。他们的生活供给则依赖于辛勤开垦的屯田。
从洪武年间直至永乐时期,大明王朝的精锐部队大致可划分为两大重要部分:其一便是负责拱卫京城的禁卫军,他们犹如钢铁长城一般守护着帝国的核心;其二则是那些追随亲信大将或者藩王远赴边疆戍守的英勇将士,他们以无畏的勇气扞卫着国家的边境安宁。
在这当中,负责拱卫京师的卫所数量颇为可观,最初为 41 个卫所,尤其到了朱棣统治时期,这些卫所得到进一步扩充,最终达到了 72 个卫所规模。
在明初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里,拱卫京师的卫所部队堪称明朝的主力战斗力量。例如,当朱棣五次亲征草原之际,他动辄就能调集数十万大军出征。而这些庞大的军队之中,绝大多数都属于京师的精锐之师。
然而,历史的车轮无情地转动着,那场惊心动魄的土木堡之变给明朝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当时,戍卫京师的整整数十万精锐部队几乎消耗殆尽,损失极为惨重。
面对如此困境,明朝政府不得不采取紧急措施,匆忙调遣原本戍卫南方、专门负责防备倭寇侵袭的南军前来固守京师。这种拆东墙补西墙式的做法,以及由此产生的南北军队之间存在的差异和隔阂,无疑对明朝军队造成了深远影响。从此以后,曾经威风凛凛、锐不可当的明军失去了往昔那种勇往直前、纵横驰骋于草原之上的雄风壮志,逐渐走向衰落与被动防御的道路。
毫不夸张地讲,土木堡之变以及后续发生的夺门之变,可以说是大明王朝的一场巨大灾难,其影响力与唐朝时期的安史之乱不相上下!在此之前,明朝国力强盛,犹如初唐、盛唐时期一般繁荣昌盛;然而,自土木堡之变后,虽然明朝仍然延续了近200年,但国家却陷入了长期的动荡之中,一直在努力弥补明英宗所犯的重大错误。尽管明英宗并非明朝的亡国之君,但他却对明朝的军事制度造成了毁灭性打击,因此将他视为导致明朝两百年后覆灭的罪魁祸首,也并不为过!】
*******
朱元璋一脸无奈地摇摇头:“咱没想到啊,咱设计这么好的制度,藩王制度让朱允炆给毁了,卫所制让明英军给毁了。传朕旨意,凡皇帝驾崩,子不到十八岁者……”朱元璋说到这里,忽然停住了。他原本想说凡是不满十八岁的皇子不得继承皇位,但又一想,如果这样做,岂不是会引起更多的内乱?甚至可能提前加速大明的灭亡。虽然他一直在努力想着如何延缓大明的灭亡,但此刻却发现自己根本没有什么好办法。
朱元璋心中一阵悲凉,他意识到自己已经无法再掌控局面了。他感到一股无力感涌上心头,仿佛所有的努力都白费了。他看着眼前的景象,不禁感叹道:“咱一直以为可以为子孙后代安排好一切,可是现在看来,这只是咱的一厢情愿罢了。”
朱元璋深深地叹了口气,他开始怀疑自己是否真的做错了。他想起自己曾经为了维护国家的稳定而采取的那些措施,如今却成了导致国家衰败的原因之一。他觉得自己的一生似乎都是在徒劳无功地挣扎,最终还是未能改变历史的走向。
朱元璋闭上了眼睛,默默地思考着。他知道,无论如何,大明王朝的命运已经注定。他所能做的,就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保护这个国家,哪怕只有一线希望也好。然而,面对如此复杂的局势,他实在不知道该从何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