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福王父子(1 / 2)

【就如同东晋刚刚成立的时候冒出一个王敦,南宋刚刚建立的时候出现了苗刘兵变一般,弘光政权所依靠的江北四镇——刘良佐、高杰、刘泽清以及黄得功,同样迅速地卷入了党争之中。

刘良佐,字明辅,是大同左卫人。这家伙,以前跟着李自成一起造反。结果呢,崇祯十一年十月,中了曹变蛟的埋伏,他就投降明军啦!南明建立后,还被封为广昌伯呢。崇祯十四年,他更是厉害,打败了投奔李自成的另一伙农民军首领袁时中的好几万人马,在军队里被称做“花马刘”!

刘泽清,是山东曹县人。曾经被授予辽东守备的官职,后来又加封为参将。因为抵御满清有功,官职一路升到了副总兵,接着又当上了总兵官、左都督。因为收复登州有功,还被加封为太子太师。崇祯十三年(1640),奉命镇守山东海防,后来被调到河南,去镇压李自成的农民军,结果被李自成打得大败,手下死的死伤的伤,可惨啦。崇祯殉国后,他成了江北四镇之一,被封为东平伯,驻扎在庐州。都御史刘宗周弹劾他嚣张跋扈,他也连着上了两封奏折弹劾刘宗周,朝廷没办法,只好用温和的话来调解。

黄得功,字虎山,三万卫(开原)人。此人战功卓着,因而得以升任总兵之职,并曾跟随熊文灿一同参与镇压农民起义。南明政权建立后,他获封靖南伯,驻守于泸州。

高杰,米脂人,原为其同乡李自成麾下的一名猛将。因与李自成的妻子邢氏有染,他便携同邢氏一同投降明朝,并加入孙传庭的军队参与镇压农民起义。崇祯十七年时,他驻军于泗州,觊觎扬州的富庶,企图攻占扬州。幸好有史可法从中调解,将他调派至瓜洲驻守。

公元1644年五月十五日,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称帝,改元弘光,建立了南明王朝。当时,马士英推荐高杰、刘泽清、黄得功、刘良佐四位将领分别镇守淮安、徐州、扬州、滁州、凤阳、泗州、庐州和六安,也就是所谓的“江北四镇”,他们的军队驻扎在长江以北,作为抵挡大顺军南下的屏障。

这四镇其实是因为史可法的《议设江北四藩启》才得以设立的,虽然名义上属于南明,但实际上却是国中之国。这些军阀们不但将各自领地内的钱财物资、税收全部据为己有,而且还凭借拥立之功,不断地向南京朝廷索要粮饷。此外,这四镇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协作,有时甚至还会相互攻击。这样一来,原本就虚弱的南明政权更是雪上加霜,陷入了内部混乱之中。

话说史可法在扬州当老大时,原本是打算好好管理一下那四个镇,但结果却是事与愿违,没有什么好的效果。而马士英呢,早在崇祯十五年担任凤阳总督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与那些武将们打得火热了。江北的武将们之所以会找上马士英,无非就是想找到一个能够为他们发声的人。一旦马士英掌握了权力,那么江北四镇在弘光政权中的地位也就能够得到政治上的认可,并获得更多的财政支持。如此一来,这一文一武的结合,使得党争愈发激烈起来!

除了四镇,军事重镇武汉还有一支比四镇更厉害的武装力量——左良玉的军队呢!

左良玉,字昆山,是山东临清人。一开始在辽东跟清军打仗,还受过侯恂的提拔。后来在镇压农民起义军的战争里,他的部队不断壮大,自己也升成了大帅,越来越嚣张跋扈,还拥兵自重。

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被封为宁南伯。南明弘光帝(朱由崧)即位后,又升他为侯,让他世代镇守武昌。

左良玉因为没参加南都筹建时的“定策”,所以在政治上比不上江北四镇,而且武汉离南京又远,马士英也不重视他。这么一来,在政治上吃了亏的左良玉就转而支持东林复社啦!

崇祯十七年六月(其实弘光已经登基,但没有改元)那会啊,出了两件大事!一是“黄澍拿笏板敲马士英的背”,二是黄澍向弘光帝告发了马士英的十大罪状。

黄澍,字仲霖,是徽州人,崇祯十年考中进士,被任命为河南开封的推官,因为在李自成三次攻打开封之战中坚守城池有功,升为御史,巡按湖广,监督左良玉的军队。

弘光帝即位,六月二十日,黄澍进宫上朝,说马士英有“十条该杀的大罪”,还当着弘光皇帝和大臣们的面,一条条细数马士英的罪行,讲到激动的地方,那真是一把鼻涕一把泪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