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崩溃的江左防线(1 / 2)

【在扬州之战前,南明设置的江左四镇就为了御敌于长江以北的,可是谁能想到呢?随着左良玉起兵,弘光帝和马士英大为惊恐,慌忙调兵抵御。于是乎,刘良佐所部被调至滁州、和州一带,黄得功所部则被调到了长江以南的荻港(今属安徽繁昌)、三山(今属安徽芜湖)等地区。

这时候,多铎率领的清军已经对南明政权发起了全面攻击。在剩下的两镇中,刘泽清实力最弱,根本没发挥什么作用,而实力最强的高杰部却因为一场意外,而最先崩溃了。

1644 年的最后几天,清军大摇大摆地在河南过了黄河,气势汹汹地朝着陕西的李自成军猛扑过去。在河南中东部那一块儿,尽管清军的大部队尚未到达,但当地已是一片恐慌。“土寇”出身的南明总兵李际遇,心里头正在盘算着如何投降清朝呢。

这个消息迅速传到了督师史可法的耳中,他立刻派遣高杰率领着两万大军,从徐州疾驰而出,目标直指虎牢关,意图与清军展开一场激战。高杰的军队抵达归德府(即现今的河南商丘)之后,便派人前去联络河南总兵许定国。然而,高杰曾是李自成的部下,昔日在河南肆虐抢劫,甚至洗劫了许定国的老家,将其全家老小残忍杀害,仅有许定国一人逃脱。

因此,许定国对这件事一直心怀怨恨。此时的许定国早已暗中勾结清朝。肃亲王豪格还特意写信劝说他投降,许定国则将他的两个儿子参将许尔安、许尔纯送到清朝的河道总督杨方兴那里作为人质。高杰的军队逼近时,心虚的许定国惊慌失措,担心自己投降的事情被揭穿,于是狠下心来,决定抢先出手,除掉高杰。

弘光元年(公元 1645 年)正月十日,高杰应约前往睢州与许定国会面。十二日,许定国盛情邀请高杰进城赴宴,高杰仅带领数百名亲信随从入城。然而,到了夜晚,酒宴上突然涌现出大批伏兵,高杰及其亲兵们惨遭杀害。

睢州城外的高杰军队得知其首领遇害后,立刻杀入城中。许定国自知难以抵挡,早已逃至黄河北岸,并向清军投降。高杰的部下为了泄愤报仇,在睢州周边地区大肆屠杀百姓,致使当地生灵涂炭,村庄化为废墟。

高杰离世后,其数万部众迫切需要一位新的统领。史可法亲自赶赴徐州,与诸将立誓结盟,并任命高杰之子高元爵为兴平伯世子。鉴于高元爵年幼,史可法又命高杰的外甥、总兵李本深担任提督,统领高杰的部队。

高杰的部下对于这个安排还算满意,但弘光朝廷却并不认可。他们决定让高杰的妻子邢氏统率全军,并让监军卫胤文担任兵部右侍郎,都督高杰的军队。邢氏其实就是那个曾经与高杰私奔的李自成的妻子,只是一介女流之辈,根本不懂如何带兵打仗,让她统率全军不过是做做样子罢了。

而卫胤文则是进士出身,一直以来都是文官,在甲申之变时曾在北京遭受李自成军队的拷问折磨,甚至还剃了头发向清军投降,因此备受当时人们的唾弃和鄙夷。后来他逃到南方后,通过巴结马士英才得以逃脱罪责。这样的人既没有任何战斗经验,又缺乏威信,根本无法驾驭高杰那些出身于“流贼”的部下们。弘光朝廷之所以做出如此安排,完全是因为权臣马士英嫉妒史可法得到了高杰军队的心,故意不让任命李本深,企图削弱史可法在高杰军队中的影响力。

高杰的部下们那叫一个“愤愤不平”呀!卫胤文到任的时候,那些兵将们居然“一个都不来”。这么一搞,高杰的部队没了统一指挥,实际上已经散伙啦!这可真是让人痛心疾首啊!李本深带着自己的部下跑去归德镇守,其他将领呢,总兵杨承祖去了夏邑,副将刘应虎去了虞城,苗顺去了杨山,李翔云去了双沟,胡茂贞和郭虎去了泗州驻防。这些将领谁也不听谁的,自己打自己的,简直就是一盘散沙。

1644 年十月,清朝顺治帝刚从沈阳到北京没多久,清廷掌权的摄政王多尔兖就派出英亲王阿济格和豫亲王多铎,分别带着军队出征:阿济格的部队走山西北部和蒙古土默特部那边,去打陕西的李自成。多铎的部队从北京往南走。这两支军队如同一股洪流,席卷而来,给明朝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多铎首先率领军队前往陕西攻打李自成,时间来到顺治二年(1645 年)正月,清军在与李自成军队的战斗中取得胜利,并成功占领了西安。李自成带领残余部队逃往湖广地区。此时,清廷命令阿济格继续追击李自成,而多铎则率领军队从河南南下,直指江南地区。

随着清军的大规模逼近,马士英和弘光帝终于意识到稳定原高杰部下的重要性。然而,此时已经为时过晚。高杰的部队早已四散开来,失去了原本的战斗力。当清军逼近时,他们惊恐万分,毫无斗志,根本不愿参与战斗。李本深面对这个局面也是无可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