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技术学校(1 / 2)

对于曾在战争时期,于山城成立了中央大学,实则开展各种短期培训班的苏家老爷来说,搞个专门培训技术的学校不算什么难事。

随手就搭起了一个框架,再拉几个师资来就成了。至于师资来源,既然是培训技术的,当然是拉那些老师傅来呀;然后讲些原理,配合实操。

对他们而言比较麻烦的是,学生从何来?

就如同一般人对于寒门、庶人的误解,以为自己担得起这种很贫贱的称呼,事实上大多数人连被称为庶人都不配的状况一样。

大金底层老百姓对于让后代读书这件事,并不是一般人想象中的趋之若鹜。相反的,他们其实是非常排斥这种事情的。

四民中士农工商四个阶级,除了商人这个被刻意打压的特例外,哪怕受穷,也要供给孩子读书的,就只有’士’这个阶级的家庭。

假如祖上几代人没能靠着读书读出名堂来,像是科举进士;又不懂得经营家产,因为一些有意或无意的因素把自己家族搞得穷困潦倒,——

这里的状况有很多。譬如赌博;譬如家中有人重病,需要负担沉重的医药费用等等。骗子与贪婪的亲戚就更不用说了。

——子辈再怎么会读书,也不过混个穷书生的名号。

这些人,有很多看似混得比那些富农、豪商还要差,甚至因此绝嗣的也有。但是他们在四民阶级中,依然是属于上等人的’士’。

因为一旦某一代人考取了功名,入朝为官,那可就整个家族翻身呀。这便是所谓的’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但是农与工两个阶级的家庭,愿意让孩子去读书的很少。因为在传统社会中,这样家庭的孩子也算是重要劳动力。

或许他们做不起那些大人才能做的粗重工作,但是一些边边角角的工作,或是生活中的琐事,譬如家务,又譬如喂养鸡鸭等,都是孩子做得到的事情。

要是把人送去读书了,这些工作不可能扔着不管,那就必须由大人完成。这意味着占用了这些成年人的劳动时间,压缩了他们可以去做更挣钱事情的功夫。

所以这些家庭在根子上,是不愿意让孩子读书的。哪怕读了书可能会有大好前程,他们也宁愿让孩子留在身边,继承自己的农地或手艺。

理由很简单,世人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然而读书这种事情,比起种地或手艺活儿,是最难变现的一种人生投资。不确定性太多,而且收获也不够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