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斤米面也就五文钱,这般收入,已经和人家正儿八经的樵夫相差仿佛。
每天都有花剩下来的铜钱,攒着攒着,甚至身上都不好带了,得存放在柴房里才行。
原本因为当初被人贩子二两甩卖,而成了小城里茶余笑谈的李柱,靠着这般硬本事硬力气吃饭的事迹,生生得了尊重。
名头都从“二两那小子”,变成了“砍柴小郎”或者“吃苦小郎”。
尽管李柱的目的只是为了多些吃喝,但却意外算是在这荆山县城站稳了。
有些带着孩子的路人见李柱扛着柴火经过时,还会夸赞他两句,然后以他来教训自家孩子。
不过,刘婶却次次见了都心疼。
今日也是如此。
“柱儿啊,不要每天都扛这么多重物,偶尔歇一歇,或者少背点。”
“你才这么点,若是伤了身亏了身,以后要遭老罪的,而且天天被这么重的背篓压着,容易长不高的啊!”
“杨老爷子已经应了,每日能多半碗饭,莫要为了一时多吃,逞能伤了自己呀。”
刘婶心疼地在后面伸手帮李柱托着背后的背篓,让李柱能够轻松些。
埋头赶路的李柱加快两步,往旁挪动些许。
然而,背后帮他托着背篓的刘婶却也跟着挪动,始终帮他分担重量。
“唉,刘婶,真不用,我力气大着呢。”
感受着背后被托起的分量,李柱的脸上满是无奈,却又无可奈何。
每次刘婶带着李柱回来的时候,都会这般絮絮叨叨地叮嘱他,同时也每次都会伸出双手帮他托着背篓,让他能稍微轻松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