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近的范围是多大?
楚歌脑中闪过一幅地图。
等等,之前提到了蓬莱,那么……
楚歌心中一动,将目标放在了魔都海域南边的一处地方。
普陀山!
“听没听过,普陀山?!”楚歌开口问道。
“普陀……山?”威姆斯一愣。
“说!”楚歌厉声喝道。
“听……听过……”威姆斯颤抖着说道。
这个地名的确听过,但是并没有跟之前那些联系在一起。
这好像是威姆斯偶尔听威华嘀咕过,只不过当时威姆斯没有在意罢了。
楚歌心中恍然。
如果是普陀山,那么来魔都大学交流也很正常。
魔都直接出海,可以从海上直接抵达普陀山。
如果有快艇,也不需要多少时间。
而且楚歌知道普陀山的重要性!
陀山历史悠久,宗教文化浓厚。早在二千年前,即为道人修炼之宝地,秦安期生、汉梅子真、晋葛稚川都不得曾来山炼丹、修道,至今山上仍留有\"炼丹洞\"、\"仙人井\"等遗迹。
历史上,普陀山名几经更变。春秋越王勾践时(公元前497-465年)与舟山等岛统称甬东。传西汉成帝时(公元前32年-公元7年),南昌尉梅福来山隐居,采药炼丹,自此称梅岑山。
唐宣宗大中年间(847-860),天竺僧人来此修行,\"亲睹观世音菩萨现身说法,授以七色宝石\",遂传此地为观音显圣地。
后梁贞明二年(916年),日本高僧慧锷从五台山迎奉观音像乘船回国,途经普陀莲花洋为风浪所阻,祷而有应,便在普陀山结庐供养其像,即今\"不肯去观音院\"。此后,普陀山就成为观音菩萨的应化道场。
宋、元时,佛教发展很快。北宋乾德五年(967),宋太祖赵匡胤派太监来山进香,首开朝廷降香普陀之例。
南宋绍兴年元年(1131),宝陀观音寺住持真歇禅师秦请朝廷允准,易律为禅,迁700多渔户离山,全山遂成佛门净土。元大德三年(1299)六月,敕封江南释教总统、宝陀观音寺主持一山为妙慈弘济大师,携带国书出使日本,弘扬佛教,与日通好,普陀山知名度益发远播海外。
故宋时称宝陀山。宋宝庆《昌国县志》载:\"梅岑山观音宝陀寺在县东海中,梁贞明二年建,因山为名。\"宋张邦基《墨庄漫录》云:\"宝陀山,去昌国两潮,山不甚高峻。\"元称补陀洛迦山。
宋至明代有以梵语\"补怛洛迦\"意译称白华山。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钦赐宝陀观音寺为\"护国永寿普陀禅寺\",山以寺名,此为普陀山名之始。因其东南海中有洛迦山,又有普陀洛迦之称谓。
昔时历代帝王多建都北方,其南之东海称作为南海,故元、明时期也称南海普陀。普陀山佛教主供观音菩萨,是着名观音道场。
观音菩萨在民间有着广泛影响。日僧慧锷请观音到普陀后,经历代名僧弘扬传法和广大信士、工匠开发经营,观音道场香火日盛,观音信仰习俗遍及大江南北,并且走出国门,传到海外,特别是旅居海外的华侨在居住国供奉观音圣像,念诵观音佛号,影响着居住国人民对观音之信仰,一些岛国民众更把观音奉为祈求航海平安的保护神。
然而所有的传说,有真有假。
\"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
这不是开玩笑的。
不管是道家还是佛教,都是强大的修行者。
而这些修行者会吃饱了没事干来这里?
只有一个说明,那就是这一个普陀山,这个海岛,是真的洞天福地,灵力逼人之地!
否则谁也不会闲的蛋疼来这种地方是不是?
而且楚歌更知道的一点,在普陀山,这个海岛下面,的确有着“东西”!
或者说,不是东西!
而是一群的……被镇压的……邪魔妖道……
多年累积下来……数量,数不胜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