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重影部队(2 / 2)

且隋 玄武季 1392 字 1个月前

翻荷髻,玉簪钗,金叶银篦,两鬓开额,面带幂罗。

白色短襦广袖,浅青长裙曳地,翻领外衣,红色长帔,一袭淡红披袍。

那披袍上,绣着金色蹲狮和黄色舞凤,显得光华闪耀。

娥渡丽,也一身汉家侍女打扮,婷婷而立。

头梳双髻,俏脸如雪。

月色小袖衫、紫色高长裙,腰带下垂及地,披帛搭肩绕臂,俏丽精美。

阿布契郎,头戴乌纱幞头,身穿绯色圆领窄袖袍衫,衣长及踝,横襕齐膝,腰系红鞓带,足登乌皮六合靴。

这是品服,因为大屋作的原因,阿布契郎在大隋也是有身份的人。

司徒友明,头戴软脚幞头,身穿盘领窄袖的袍衫,加襕在列,袍长及膝,下穿宽口裤,足着软靴。

一派汉家士人的打扮。

其他周围的武士,也尽量换上了汉家武人的劲装。

也不知道,这送葬的队伍,为什么还能带这么多全副的装扮?

看到这幅情景,百多号有序蹲坐的大隋逃兵们,不由面面相觑。

不知道这帮身着汉家服饰的神秘人马,要干什么。

阿布一点头,胡图鲁率领武士,给所有人发了一只碗和一双筷子。

碗,是一只刚从陶窑里新鲜出炉的雪白大瓷碗。

筷,是一双用山顶桦木枝削制的筷子。

白瓷碗和一系列白玉般的瓷器,能够烧制成功,是阿布和一个陶工在加入了高岭土之后的反复实验的伟大成果。

关键,就是精选、比例、温度。当时,连久不外出、还在缓慢恢复的阿妈,都惊动了。

这可是青瓷盛行的时代,不是不想用白瓷,而是因为原料稀少、技术不足。

至于筷子,汉人的生活,必然需要,多多益善。

阿布,甚至让木匠试着给自己用各种搜集到的好木材做这做那。

于是,陀太峪有了大量的木质工具。

梳子、簪子、碗子、盆子、叉子、勺子、铲子、桌子、椅子、床子、蒸笼、砧板、痒痒挠……

出现了。

端着滚烫的盛满鱼汤的白瓷碗,捉着刮削打磨得顺滑细腻的筷子,再看着放在木盆里非常少见的汤饼、米粥……

这些受尽屈辱和苦难的大隋士兵们,再也忍受不住倔强的泪水。

一颗,两颗……

泪水,掉进了碗中。

“壮士们,我,乃是大隋右光禄大夫柳城都尉大屋作之子,柳城副都尉阿布契郎。”

“上座是我的母亲,是太原祁县王氏长房嫡女。”

阿布契郎朝母亲俯首拱拱手,又一指司徒友明道:

“此乃我军参谋,司徒有明!”

“我等具承汉家血统,受大隋恩禄,厮守东北。”

“尔等,虽一时波折,陷身林莽,但俱是袍泽兄弟。”

“今有幸相聚这边远蛮荒之地,我代家父和朝廷归拢大家。”

“若不嫌弃,请暂时屈居我部帐下。有待时机,定当杀身雪耻、赳赳南归!”

“今日无酒,当以鱼汤。今日少食,略有饼粥。他日功成,不负爵禄!”

“弟兄们,委屈大家了,欢迎回家!”

“哇……哇……”

一声,两声,三声……

陀太峪,哭声一片。

肉食者鄙,败在不审。

窃国者候,罪在其妄。

有了如此兵源,搜索队的装备、规模、频次和范围,越来越大。

由于带着收服后隋军中的军头,搜索的效果也显而易见。

一个多月的功夫,只搜集和招募到流落在徒泰山林中的隋军官兵,竟然有五百四十六人之众。

加上阿布原来的卫队、工匠,以及收集的山民,陀太峪的人口一下子到了八百一十四人。

物资和管理的压力,突然变得沉重起来。

但阿布、司徒的斗志和热情越来越高涨。

习习谷风,微微重影。

去影无死,来影又生。

冲锋陷阵,万木皆萎。

重影军,丢掉的影子,用新生去追回。

有影子的人,才能获得庙飨。

缺乏装备的重影军,开始建设。

筛选和训练,又在这些人中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