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3章 度留后(2 / 2)

而李世民等皇帝们注意到的,则是曹全晸死后,他的余部、天平军军中拥立了曹全晸兄长之子担任天平军节度留后一职。

节度留后,是代理节度使,是没有得到正式任命的节度使。

这种官职的存在当然有其道理,比如,当节度使本人领兵出征的时候,军中的事务总是需要有人处理,如果时间不长,临时委托一名将领或者几名将领也不是不行;但是如果时间一长,这种临时委任就不太好,还是有一个正规的流程比较好。

因此,有一个名正言顺、代理节度使的节度留后,就是必然的事情。

当然,还可能节度使本人入朝,或者是其他朝中官员遥领某一节度使之职……等等,这样一来,地方上确实需要一个能够统一暂行节度使职能的人。

李世民对于节度留后的意义很容易就能想清楚。

这并不让他担心。

让他感觉到问题的,是当时大唐所处的情况——藩镇割据,朝廷势弱。

这样一来。节度留后一职,几乎是很可能被地方藩镇所掌握,他们想要让谁担任、拥立谁,谁就能成为节度留后,毕竟,节度留后这个官职并不一定需要朝廷任命。

理论上,只是暂时代理节度使一职,只要军中愿意服从,那么不需要朝廷任命也可以。

只是在藩镇割据的情况下,这真的不会变成有一个藩镇与朝廷拉锯角力的地方吗?

节度留后,到底不是节度使,节度使还是需要朝廷正式任命的;但是,军中又有自己想要的节度使,或者说,军中有人有足够的影响力让自己成为节度留后,自然也是打算成为新一任的节度使的。

可是,朝廷却未必——不,应当说很多时候肯定是不乐意见到在军中有这样影响力的人成为新一任节度使。

就像是曹全晸死后,军中拥立曹全晸兄长的儿子担任节度留后一样。

如果曹全晸长子曹翊没有死,这个节度留后的位置应该就是属于曹翊的;曹翊死了,所以,依据亲缘关系,军中拥立了曹全晸兄长之子。

其他藩镇也应当一样,只要在任的节度使生前没有彻底丧失对军中的掌控力和影响力,没有让军中敌视不满,他一死,节度留后的位置多半也就是其子、其侄或者其兄弟所拥有。

可是朝廷,很多时候都不会愿意藩镇节度使出现这样的家族传承的情况的。

虽然藩镇本就类似于一个独立的小朝廷了,可是,能够血脉相传的小朝廷、与不能血脉相传的小朝廷,差距还是非常大的。

所以,怎么可能会不出现朝廷和藩镇在这方面的争斗?

如果只是拖延拉扯,或者其他方式的争斗也就算了;但,如果双方走到了刀兵相见的地步……

朝廷要是能够获胜,打出一个威风来,那也还好,起码能够让朝廷有点威望、给地方藩镇敲一敲钟;但是,要是朝廷战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