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的一开始,只是表达了对某个陈年旧案的疑问,后面笔锋一转,丝滑的过渡到对某些案件细节的质疑。
从案件的发生、侦破过程、在案证据等一一分析,没有直接指出疑点,但字字都在引导读者发现疑点。
最后隐晦的提了一嘴,这位十八年还没死成的犯罪嫌疑人,他的家属多年来为其奔走上诉,但始终不得其果。
没有给出任何个人猜测,但任一个看到这里的人都会想到,为什么没有结果?
文章里提到了这么多接待过当事人家属的机关,一个能办事的都没有?
全文都写的甚是隐晦,虽然陈光明对这个案件的承办人员,以及所有经手过的人员都很不满意,但是写出来给广大群众看的东西,还是要注意分寸。
要是写的太过火,引起什么负面影响,那可就适得其反了。
“这文章说的真的假的啊?就因为报了个案,被当成杀人犯对待了?”
“本来点开的时候我以为就是单纯的营销号,但是再一看作者,陈光明,这还能有假?”
“就算不知道陈光明是谁,这人被判死刑不是假的,我二大爷跟我讲过这个案子,而且听说人好像确实现在还没枪毙。”
“十八年前判的死刑,怎么现在还没死啊?”
“这其中必有隐情!”
“你说这话跟放屁似的”
华清政法大学法学院官微的评论区没有开放,任真回到这篇媒体文章的界面,翻到评论区,果然一群人已经开始脑补。
尤其是关于所谓的“隐情”部分,陈光明在文章里并没有写出来,人们果然讨论的热火朝天,他很懂得把握人们的好奇心。
如果只是写一篇文章,把这件事情原原本本的讲出来,人们看到之后,大多只是会感慨一下,质疑一下,这个倒霉蛋到底是不是真的被冤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