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孝贤皇后6(2 / 2)

她缓缓开口,声音中带着一丝威严与不容置疑:“娴贵妃,你此言差矣。和亲之事关乎国家大局,岂容个人恩怨左右?再者,和敬公主的婚事由皇上乾刚独断,哀家也不过是提个建议罢了。你如此执着于此事,莫非是别有用心?”

然而,如懿却并未退缩,她冷笑一声,打断了太后的话:“如果皇上让太后的端淑公主去和亲蒙古科尔沁呢?太后又会作何感想?”她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挑衅与决绝,仿佛是在向太后宣战。

太后闻言,心中不禁一凛。她知道皇帝就在屏风后听着,自然明白此时应该如何说话才能获取最大的好处。她深吸一口气,缓缓说道:“只有大清需要,不要说哀家的端淑公主和亲蒙古科尔沁,就是哀家的胧月公主再次和亲,哀家也毫无怨言。因为皇帝是哀家的儿子,做母亲的自然希望儿子好。和亲之事关乎国家大局,哀家身为太后,自然要以大局为重。”

如懿闻言,脸色微变,但很快便调整过来,语气中带着一丝无奈与坚持:“臣妾自然知晓国家大事为重,只是四公主毕竟是臣妾看着长大的,实在不忍心她远嫁他乡,受那思乡之苦。臣妾斗胆,恳请太后能念在骨肉亲情的份上,为四公主谋求一条更好的出路。”

太后轻轻叹了口气,目光变得柔和了些许:“娴贵妃,你的心意哀家领了。但和亲之事,非同小可,其中涉及到的政治考量远非你我所能及。哀家虽贵为太后,却也不能轻易改变皇上的决定。不过,哀家答应你,会找机会与皇上谈谈,看能否寻得两全其美之策。”

如懿听闻太后那带着不容置疑威严的话语,心中五味杂陈,却仍赶忙伏地谢恩,声音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多谢太后恩典,臣妾感激不尽,定当铭记于心。”她的额头轻轻触地,姿态谦卑而恭敬,仿佛是在向太后展示她内心的臣服与感激。

太后轻轻摆了摆手,那姿态中透露出一种历经沧桑的淡然与威严,示意如懿起身。然而,在如懿起身的瞬间,太后那锐利的目光却如同鹰隼般,狠狠地瞪了一眼屏风后的皇帝。那眼神中既有责备,也有对皇帝未能识破人心险恶的失望。

此时,躲在屏风后的皇帝,心情如同被狂风卷起的海浪,波涛汹涌,难以平复。他没有想到,自己曾经深爱并视为知己的娴贵妃如懿,竟然真的如太后所说,变得如此工于心计,利用他对她的愧疚与怀念,去对付皇后富察氏,甚至不惜伤害那个纯真善良的馨澜。这份认知,如同冰冷的箭矢,狠狠地刺穿了他的心。

皇帝的心中涌起一股前所未有的绝望与痛心。他意识到,那个曾经与他青梅竹马、共度无数欢乐时光的青樱格格,已经彻底死去了。活着的,只是这个工于心计、为了权力不择手段的娴贵妃如懿。这份转变,让他感到一种深深的失望与无奈,仿佛他失去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

想到这里,皇帝的目光不禁转向了皇贵妃馨澜。那个女子,十几年来始终如一地保持着那份调皮与纯真,仿佛从未被宫廷的尔虞我诈所沾染。皇帝突然明白,馨澜并非没有能力搅弄风云,她之所以选择保持这份纯真与调皮,是因为她真的心疼他的孤独,真的愿意用她的方式去温暖他那颗被权力与责任压得喘不过气来的心。

这一刻,皇帝的心中仿佛被一股深沉而神秘的力量猛然击中,所有的思绪都在这瞬间凝聚成一股清晰的认识。他恍然大悟,原来在这漫长而孤独的帝王生涯中,能够始终如一地陪伴在他身边,给予他无尽温暖与力量的,并非他长久以来一直自以为是的青梅竹马青樱格格,而是先帝以其非凡的智慧和深邃的洞察力所选中的皇贵妃馨澜。

回想起先帝在世时的种种,皇帝不禁心生敬畏。先帝,这位在九龙夺嫡的激烈斗争中脱颖而出的胜利者,不仅拥有着非凡的政治手腕和军事才能,更在老年时依然保持着敏锐的洞察力和对人心的深刻理解。正是这样的先帝,为他的儿子、也就是当今的皇帝,精心挑选了这样一位既温婉贤淑又坚韧不拔的女子作为伴侣,陪伴他度过一个又一个孤独而漫长的夜晚。

皇贵妃馨澜,她不仅拥有着出众的才情和美貌,更难得的是她那颗纯净善良、始终如一的心。她能够真正理解皇帝的孤独与无奈,用她的柔情与智慧去化解皇帝的忧愁与烦恼。在皇帝最需要支持和陪伴的时候,她总是能够默默地站在他的身边,成为他最坚实的后盾和最温暖的港湾。

回想起先帝在世时的种种决策,皇帝不禁暗自感叹。先帝的眼光,果真是毒辣而精准,仿佛能够穿透重重迷雾,直击人心最深处的本质。他深知,在这波诡云谲的后宫中,只有那些心思纯净、坚韧不拔且深谙宫廷生存之道的女子,才能真正适合这位孤独的帝王,成为他坚实的后盾和心灵的慰藉。

皇帝不禁对先帝产生了深深的敬意与佩服。他明白,自己作为帝王,虽然拥有无上的权力与荣耀,但内心深处那份难以言说的孤独与寂寞,却并非所有人都能理解。而馨澜,她不仅理解了他的孤独,更用自己的方式去温暖和陪伴他。这份深情与厚意,让他如何能不感动、不珍惜?

此刻的皇帝,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感。他既为失去的青樱格格而痛心,又为得到的馨澜而庆幸。他明白,未来的路还很长,宫廷的斗争也不会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