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嘉靖中期时期开始,大明家丁这种事就越来越普遍了。
到了五十多年后万历时期,大明似乎突然出现了一波“名将”潮,还是家族性质的。
所谓西麻东李也开始在这个时候名声大噪,而榆林尤家、榆林王家、延安杜家、大同王家、宣府马家、西宁柴家也逐步兴起,并在万历末期开始到南明,互相交织出一张军界的脉络网,几乎垄断了大明的军事将领。
这很难说是一个好事,家族之间子承父业,兄弟之间互为倚援,甚至家丁都是父子世袭的。
打来打去,就是一群人系统内部的自嗨,花花轿子人人抬。
大家都低头不见抬头见的,商业吹捧一下好早日谋个左都督才是正事。
至于潜下心来研究研究如何“将十万兵横行朔漠”,那是没人干的事情。
第一他们用不着,第二他们没地方用,第三文官也不会让他们用。
循环往复下,小规模明军能打,大规模明军就是渣的诡异事情,应运而生。
面对着组织度高处好几个档次的新兴军事集团八旗的时候,明军将领才感受到了什么叫力不从心。
换个说法就是只有家丁能打,其余大部只能壮声势和捡人头。
毕竟从小兵的心理出发,军头喝兵血养肥这帮家丁,当然是送死你上,黑锅我背啦。
而这些被军头贪污**也要养的家丁,自然是格外具有战斗力。
他们可以和满清最强大的白甲兵正面对冲,以一比一的交换比对耗。
要是满清只有白甲兵,早就被这群辽东军头给打死了。
可惜,满清还有一大堆普通八旗兵。
虽然一对一打不过军头们的家丁,但是普通八旗兵在数量上拥有绝对的优势。
在一场战役中,满清能够轻松集结起十倍于军头家丁数量的八旗兵,对军头们的家丁进行围攻。
猛虎也怕群狼啊!
虽然这些家丁的近战肉搏和射箭本事都很强,但是架不住数量上的绝对劣势。
所以,一般满清认为,一队明军家丁,可以和数量相同的白甲兵对拼,或者和两倍于自身数量的八旗兵打的难舍难分。
在这种情况下,毛文龙让尚可喜带着二百家丁前去挑战,就是在故意勾引对面的八旗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