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了财政的问题,崇祯皇帝再次将目光投向了粮食问题。
汉人的人口多是好事,但是这也意味着要吃饭的人多,特别是在灾荒的年份。
为了解决汉人吃饭难的问题,崇祯皇帝在点出了【河套或战争】之后,就能在解锁的分支国策里面点出来
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项国策。
所谓海水稻,并非字面上在海水种植的稻子,而是一种生长在盐碱地的特殊水稻,盐碱地被称为“不毛之地”,很多植物无法在其中生存,但海水稻却能在其中茁壮成长。
海水稻不挑土地,可在盐碱地中生长,同时也不需要额外施肥和打农药,是一种天然绿色粮食。
盐碱地因大量积存盐分,长期无法进行农业生产,被称为“白色污染”。
海水稻的出现,使这些原本无法利用的盐碱土地,也能种植出粮食,增加了粮食产量,这对崇祯皇帝维持汉人的粮食安全意义非常重大。
虽然海水稻种植存在一定局限性,它只适宜在盐碱度较高的土壤生长,无法取代普通水稻在一般土壤中的广泛种植,而且这种米饭吃起来的口感堪称“干巴巴”、“像煮了一锅砂子”。
但是可以在原来不能种植粮食的盐碱地上种植粮食,能让原本会饿死的汉人有饭吃,这就是非常好了。
现在可不是风调雨顺的年景,汉人都快要饿死了,有米饭吃就不错了,总比饿死或者吃观音土强得多。
崇祯皇帝现在是在为汉人的生存而战,毕竟现在汉人连活下去都是奢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