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新的生活(1 / 2)

第四十七章 新的生活

这几个月来,江心岛上雇佣了4000多名的流民,除了江州城外的2000多名流民外,附近县城的流民也闻讯而来,经过甄别,上岛工作的流民又多了2000多人。流民转为民工,从事开荒、修路、建厂房等工作。不止如此,还招收了当地空余的劳力600多人进四个厂子工作,张家村的所有劳力都得到了安置。

张家村那些大姑娘小媳妇,个个都进了纺纱厂或是织布厂,每个月工钱一贯,收入比家里的男人还要高。要知道,那些在江州货运场做帮工的壮劳力,每天最多也是30文,还不是每天都会接到活,一个月下来,每个月通常也就700文左右。时下还没有兵乱,粮价为250文一石,那些大姑娘小媳妇每个月的工钱就可买4石的粮食,约为480斤,单单从粮食来说就可以养活一家5口人了。

张家村一个家庭最少也有一人上江心岛工作,多的有一家有4、5人进江心岛厂子,村民的生活一下子就好了起来,以前一家人累死累活地工作也吃不饱,现在只要有劳力上岛工作,不单全家吃饱,通常还可以把工钱存起来,因为岛上工作的人在食堂吃饭非常便宜,村民和外地人都一个标准,每餐只需付2文,不但吃得饱还吃得好。

流民李大贵体会最深,这三个月以来,他觉得自己好像进了天庭。自从被张顺老爷招工看中,上了江心岛后,就没有了饥饿与欺压,吃饭先记账,等出工钱再扣除,一餐2文钱,管饱,白饭或馒头随便吃,两天一顿鱼鲜,三天一顿肉,比自己老家过年时吃的还要好。一个月下来,扣除了饭钱,到手里的工钱还有八百八十文。当他从账房蒋娘子手中接过工钱时,不禁泪流满面。

他家在洪州(今江西南昌)远郊,去年家乡发大水,田地被淹,田租却不免,确实是活不下去了,一家五口跟着难民一路向北来到了江州,在北城门外搭了个窝棚,一家五口还算是有了个着落。谁知流民越来越多,找工作越来越难,家里老娘和妻子洗衣和针线的活计也越来越少,一家人食不果腹,屋漏偏逢连夜雨,小儿子又患上病,拖了一个月,就病死了。妻子伤心之余又病倒下了,女儿才9岁,老娘身体也越来越差了。眼看着一个家就要塌下,张顺老爷来窝棚招收上岛工作的劳力。别人还担心,李大贵毫不犹豫就报了名,说实在话,他也没别的路可走了。当他第一顿吃着米饭,看着那馒头时,心里想着家里的女儿、老娘和病中的妻子,他一牙,向张老爷请求自己的这一顿饭可否留下一半带回去给家里人。张顺老爷的沉思片刻,特准他预支了半个月的工钱共500文。当他拿着这500文买了2石粮食回到家里时,全家人那种幸福的感觉他一辈子都忘不了。

接下来的日子就像在做梦,他妻子病好了,又被招收进了纺纱厂,一个月也有一贯工钱,家里从此不用挨饿了。张老爷说了,等修好路,建好屋舍,就会把房子租给工人住,开荒出来的田地也让流民耕种。到那个时候,一家人就不再住在那窝棚了,听说到时所有的孩子都可以在张家村那所学堂免费上学呢,张老爷说这一切都是那赵先生带给你们的,那赵先生真是一位活菩萨啊。

在江心岛做工好是好,就是规矩太多,比如不准随地便溺,不准喝没烧开的水,不准随地吐痰,每天收工必须进澡房洗澡等等,一有违反,轻则罚钱,重则开除。他妻子回来说了,前些天有一名纺纱女工因为喝了没烧开的水,被罚了二十文,在厂里哭呢。妻子在纺纱厂工作倒是不辛苦,经过张海管事的培训后,很快就可以上工,工作时间每天也是五个时辰,第七天休息一天,工作轻松,就是接线头,穿线头,收纱锭什么的。但是要求严格,不准把厂子里了机器情况和厂房情况说出去,一经发现立即开除。夫妻二人都互相提醒,千万不要违反规定,这样的工作,这样的生活天底下也再找不到了。

张顺、许贯忠招收的流民大多数都从事开荒和修路、建房,厂子里的工人一般都是招收张家村和附近村落的劳力,知根知底的优先。

张秀花是年前从张家村嫁到吴家村的,今天她买了十斤米,带了几条夫家的鱼干,咬咬牙又花了50文一斤羊肉,往张家村的娘家赶去。昨天接到邻居带来的口信,娘家叫她有时间回家里一趟,她担心娘家有啥事,就匆匆地赶往张家村。她夫家条件也不好,都是靠打渔为生,这些米、肉是她用不多一个月织麻布换来的积蓄。

走进了张家村,张秀花隐隐觉得村里有点与平常不大一样,等回到家里,她才知道有啥不一样了,大人们都出去了,她家里父亲、母亲、十七岁的妹妹都不在家,只有祖母在家里照看着年幼的弟弟。她这娘家原来五口人,只有父亲一个劳力,家里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祖母见到张秀花很是高兴,拉着张秀花的手道:“秀花,你好久没来看祖母了,快坐,快坐下歇息。”

张秀花问道:“祖母,阿娘和爹爹都去哪了?”

祖母道:“他们都去江心岛上工去了,你妹妹也一样。”

张秀花奇道:“上工?上啥工呀?”

祖母道:“我也不太清楚,好像是织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