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火铳(2 / 2)

在欧洲也同样如此,曾经纵横于欧洲战场的西班牙大方阵,到了明末时期也早就沦为了日薄西山、垂死挣扎的战术。

当然,鸟枪骑兵训练成本高昂,满八旗到乾隆年间还掌握这套国术的便寥寥无几了,可等到那时候,侯俊铖都早就不知道埋在哪块坟里了。

“所以……慢慢就发展成燧发枪包打一切了……”侯俊铖轻声念叨了一句,后世网络上长枪方阵渐渐过时,于是便又开始迷信起燧发枪来,明清易代之时也是燧发枪正在发展的时期,大量装备燧发枪的部队压制清军的火绳枪部队,看起来确实比长枪方阵更靠谱。

燧发枪没有火绳枪的结构限制,铳手可以肩并肩排列成紧密的队形,燧发枪操作和装填相对火绳枪也更快,火力密度和火力持续性相比火绳枪都上了一个台阶。

但燧发枪的缺陷也很严重,这个时代的燧发枪还处在发展期,技术并不成熟,故障率居高不下、哑火问题严重。

而且造价相对火绳枪来说极为高昂,工艺水平要求也很高,燧发枪机需要击打摩擦燧石,击锤也必须为铁质,且燧发结构必须能承受一定力量,火绳枪枪机材质常用的铜制材料偏软且长期使用容易变形,因此需要精铁制作。

而钢质地较硬,纯用手工制作为各种零件难度较大,且燧发结构更为复杂,制作需要更多的工期,人工消耗比铜制火绳枪机多很多,而中国的优质铁矿并不多,生产燧发枪所需耗费的材料和人力成本也更多。

除了枪机之外,刺刀也是个大问题,没有刺刀的燧发枪和火绳枪相比并没有什么太大的优势,同样需要混编大量冷兵器部队保护,而刺刀的工艺比枪机要求更高,强度和精度的标准极为严格。

明代就有类似后世刺刀的铳剑,此时西方惯用的刺刀还是塞入式的、塞入枪管使用,而明代铳剑则可拆穿于枪头之上,但同样受限于工艺和材料问题,优秀的工匠可以手搓刺刀,但却无法廉价快速的量产,战争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刺刀的生产速度便远远跟不上刺刀的损耗速度。

直到工业革命前后,刺刀生产依旧存在着产量不高、报废率高、使用寿命短的问题,在中国,到了抗日战争时期,刺刀生产对于相对贫穷的八路军和新四军来说也一直是个大问题。

而军队选择的武器稳定和量产必然是第一位的,燧发枪再好,上了战场打不响,或者无法快速廉价的装备军中,那就和烧火棍没什么两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