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这一番改革整顿后,东魏政治经济开始走上正轨,勋贵势力受到抑制,高澄作为高欢的继承人,从此地位彻底稳固。
高欢去世后的第五天,东魏名将侯景就叛变了,因为侯景是追随高欢起家的同乡人,对东魏的政治和军事都十分熟悉,因此叛变初期对东魏造成极大的伤害和动荡。
高澄听取陈元康的建议,大胆重用慕容绍宗,一举将侯景赶至南梁国,并趁机吞并两淮,为东魏扩充了了二十三个州的疆土,并攻陷淮南重镇寿阳,将疆域从淮河以北一直拓展到长江沿线。
高澄在民族政策方面较高欢开明,高欢时常劝诫鲜卑族人,他说:“汉族人都是你们的奴隶,男的为你们耕作,女的为你们织布,你们为什么还要欺负他们啊?”
在高欢的眼中,汉族人只是鲜卑族人的奴隶,但高澄则愿意平等接纳汉族士大夫,并起用他们为官,协助管治朝廷。
父亲高欢去世后,高澄带领着弟弟高洋把控着东魏政权,孝静帝元善见也知道如今是高澄当政,为了讨好他,于是下旨由高澄继任大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坐镇晋阳。
武定七年(549年)四月,高澄以大将军的身份兼任大丞相,封齐王,并加殊礼,即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
这种特殊的礼遇是三国时期的曹操曾经享有,现在东魏天子同样给予高澄这样的礼遇。
所“赞拜不名”,就是说上殿的时候礼官不可以直接喊高澄的姓名;
“入朝不趋”,就是说他在朝堂之中不用像别人一样小步快走;
“剑履上殿”,就是说他可以带着剑,穿着鞋子上殿。这三种礼遇都是在古代十分夸张,不可想象的最高级礼遇。
作为人臣而言,高澄的权力地位几乎已臻顶峰。
高澄成功击溃叛将侯景,以反间计扰乱南梁,拓展两淮和河南之地,有力团结统治阶层,掌控东魏政权,对家族地位的巩固,东魏向北齐的政权过渡贡献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