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会》的编辑团队只有六人,其中两人还是编务,类似于助理,审稿的主要工作由四位编审负责。
然而就是这个不到十人的编辑团队,撑起了《故事会》这一国民级刊物,《故事会》现如今每期的发行量都在百万级别,80年代还创下过一期接近八百万册的销售记录,利润高得吓人。
90年代,一本畅销杂志抵得上一座钢铁厂的说法可不是空穴来风。
夏一鸣从包里拿出水杯,泡上茶叶,准备鏖战。
拿起稿件,一篇篇地看了起来。
现在电脑还未普及,计算机对于绝大多数家庭而言都是奢侈品,所以寄来的多是手写稿件,有的字迹还不那么工整,看起来有些费劲。
一个上午过去,茶水换了两遍,夏一鸣已经看完上百篇稿子,也选出了三四篇堪用的。
一百篇只能选出三四篇,这已经算夏一鸣放低审核标准了。
随着《故事会》的名气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人投寄稿件,来稿良莠不齐,除了故事水平不够外,还有大量的作品是抄袭、洗稿的。
比说把一篇十年前刊登在故事会上的小说,换个主人公名字,就敢当成自己的作品寄过来,如果一不留神过稿了,估计会被主编骂死。
还有不少人,甚至直接抄袭名家,什么《聊斋》、《阅微草堂笔记》,都是被抄袭的重灾区。
还有抄袭金庸的,曾经有个大聪明把《越女剑》全文一字不差地投了过来。草,以为编辑不读书是吧?
就算是原创作品,达到可刊登水平的也是少数,很多都是中学生水平。大量的稿子都是刚过刊登门槛,可过可不过那种,如果找不到好稿子就选用,如果有好稿子直接拒稿也不可惜。
看着看着,已经快到下班时间了。夏一鸣叹了口气,稿子虽然多,但是能兼顾水平和新意的稿子只有两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