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规划(2 / 2)

李相鸣趁机蛊惑道:“别看上计房名声不显,这可是家主亲自设立的机构,未来大有前景。”

李谦柏人过中年,常年被排挤,早就不再刻意追求前途,听到李相鸣的话,反应平平。

见状,李相鸣祭出杀招:“就算不济,我们没做出啥功绩,但上计房在外庭挂牌,到时候回去养老,总比在这里强吧?”

果然,此话一出,李谦柏有些按耐不住。

他早就想回泰来峰了,别的不说,见见妻儿也是好的。

“只怕家里不准。”

“不试试怎么知道呢?你愿意的话,我写個申请。”

李相鸣没有给到很多保证,虽然他觉得机会不小——上计房目前针对长泰乡,常驻于此,李谦柏加入,既能帮助李相鸣,又能兼顾长泰乡的安保,一个人干两份活,他不信李谦雄不心动。

辞别李谦柏,李相鸣又去见了长泰乡的乡主李炅。

李炅是个凡人,六十多岁,儿女齐全,据说以前在毫县是大户人家,率先响应李家征召,举家搬入蒲县,因此被任命为乡主。

但其实乡主的权力不大,得益于李家的庇护,这里风调雨顺,没有战争,百姓安居乐业,大家所忧愁的无非是三餐丰不丰富,香火旺不旺盛。

而这些都不需要乡主干预。

还有一点,长泰乡的百姓并不是从毫县某个地方一股脑儿迁来,而是经过了一定筛选,所迁之人基本都在二十岁到五十岁之间,且大多为夫妻。

这意味着长泰乡八成以上,都是正值青壮年的劳动力。

他们抱团取暖、自发形成的上百个村庄,短短两三年便自给自足。

乡主对于他们来说,也就无足轻重。

不过,站在李家的立场上,乡主还是很重要的,承担着传声筒,以及收税的职能。

没错,作为接受庇护的代价,长泰乡的百姓,每年都要向李家缴纳一定的赋税。

这些赋税会以粮食的形式交付到乡主手里,再由乡主通知李家派人来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