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竞争对手(1 / 2)

秀水街,位于朝阳区,地处大名鼎鼎的长安街延长线。

不过,秀水街成立于1978年的秀水街市场,附近住户并不多,一开始只有零零散散的几家商铺,散落在一片使馆和外交公寓间。

仅有的几家商铺,也是以国有或公私合营为主。

街面上的生意可以说是十分冷清,来往的客人稀少。

然而,随着倒爷时代的到来,京城涌现了大批本地和外地的倒爷,“小小”的西单市场,已经逐渐容不下成百上千的倒爷。

地理位置优越的秀水街,开始进入一些人的眼中,起初只是一个两个,慢慢越来越多,发展越来越迅速,直到时间来到1981年,原本名不见经传的秀水街市场涌入了大批外地倒爷。

冷清三年的秀水街市场,竟然在短短几个月时间,开始变得繁华起来。

......

“十亿人民九亿倒,还有一亿在寻找!”

这句话反映不仅仅是商品价格双轨制,还反映了这个时代严峻的就业形势。

全国充斥着几千万待业青年找不到工作!

知青返乡源源不断!

然而,在这样的情况下,全国经济形势不好,无数国有企业又正面临着亏损、负债、破产倒闭的风险!更没有多余的岗位去安置这几千万待业青年!

无数人选择走向倒爷倒货之路!

与很多人印象中这个时代人刻板守旧,宁愿守着铁饭碗,也不愿意辞职不同!

拥有铁饭碗的毕竟是少数!

“工人硬刚厂长”“掏大粪成为代表劳模”“禁止服务员打骂客人”......只是后世互联网营销号为了流量的大肆鼓吹,所谓的美好,一开始就不存在!

或者说,那是属于“有编制”者的自豪与骄傲。

与广大农民、临时工群体无关!

尤其是临时工,因为认清楚这个时代后,便会发现:

光荣的工人挺直腰板说话的大背景下,占比巨大的临时工群体,竟然没有办法享受这种待遇的资格,和后世宣传幻想的完全不一样!

就像是后世所谓的“00后整顿职场”!

真相是:

在就业形势严峻的大环境下,大多数刚毕业的大学生,甚至连工作都找不到。

好不容易找到工作,面临职上各种刁难压榨时,想想自己每月的房租水电,也只能忍气吞声,唯唯诺诺,顶多在网上骂两句,朋友圈都不敢发!还要乖乖给领导点赞!

在这个“美好的时代”同样如此,没有所谓的乌托邦,有底气只是一群“没有上进心”“无欲无求”的正式工!

想要转正就要有求于人,受制于人,不可能有胆子去硬刚厂长。

想想也知道怎么可能,权利是垂直的,一个万人大厂的厂长,怎么可能收拾不了一个没有身份背景的小临时工?可能吗?

更多还是听从于权利,逆来顺受!

比如刘海中,闫埠贵......两个老梆子都是老油条,在院子里人五人六,但在单位都是被领导训得服服帖帖!

整个轧钢厂刚硬刚李厂长的,也只有愣头青傻柱,其他人即便“没有上进心”“无欲无求”,也不会随便去得罪一厂之长,一名正司级官员。

这点和后世单位中摸鱼的老油条很像,“摸鱼”和“老油条”很能反映出这部分人的性格,与职场的大环境!

在1981年的当下,对于数量庞大的待业青年以及临时工群体来说。

他们家里没有专家口中,多余到可以出租房子,毕竟多数是一家五六七八九口挤在一间房子;

他们家里也没有专家口中没有多余的车子。

因为板爷的出现,一辆脚蹬破三轮儿已经被炒到两三百元,租车行出现,骆驼祥子故事在京城即将重现,而骆驼祥子的结局大家都知道。

同样他们也可以去送外卖,不可以直播“记录”美好生活......

单一的经济模式,落后的服务业发展,让无数人没有别的选择!

倒爷——

确确实实是他们为数不多可以选择的职业!

一张毯子,一个小板凳,一坐一天,只要能卖出一样东西,即使是一块毛巾,几个牙刷,就足以保证自己当天饿不死。

倒爷赚钱吗?

赚钱!

相比起受人白眼,让人欺负,干着厂里最脏最累的活,却拿着厂里最少的工资,甚至就连这点可怜的工资也要攒着给厂长买电视机的临时工来说,倒爷,确确实实是个不错的职业!

风险是有点大!

但收益更大!

尤其是在看到政府政策确实放松以后,人们的胆子也渐渐大了起来!

结果就是:

在改开的第三年,社会面的倒爷出现激增,仅仅一年时间,京城倒爷的数量翻了一倍不止。

无数人涌入市场,尝试倒爷的工作。

同时,第一批北漂的出现,许多北上的背包客,抱着发财梦,一头扎进京城这个全国大都市!

倒爷市场迎来了第一波竞争,秀水市场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应运而生。

“那帮孙子一来就降价,弄得咱们手下的兄弟生意越来越不好做!”

李肖谈起近期盘踞在秀水市场的一帮温州商人。

“他们还比较团结,好几伙人都有联系,还搞了个什么同乡会,玛德那帮孙子出门竟然随身揣着刀子。”

“一言不合就要干架!”

“上次有个兄弟让他们抢了生意气不过,想找几个人教训他们一顿,谁知道刚进胡同,对方直接亮了刀子!”

温州帮的崛起和团结、敢打敢拼脱不了干系的。

这样的模式有点类似于潮州商人,在各地都建立潮州商会,拉拢新来的同乡加入,很容易帮助新人渡过艰难的新手期。

团体的模式也十分利于他们一群外地人在当地迅速站稳脚跟。

‘温州帮?’陈泽思索道,‘发展的这么快吗?这才81年啊!’

他是听说过温州帮的名号的。

这些人什么都干,只要赚钱,就算是一根针的生意,也绝不放过。

当然,名声同样也不怎么好,八九十年代烂大街的地摊温州鞋,纸壳子鞋底,遇水就烂,烧了三次也没扭转名声。

最后还是花钱搞高级营销,走上层渠道才挽回一点名声,可惜最后错过了时代红利,让莆田,晋江这些后起之秀抢占了大多数市场,能拿得出手也只有小类的皮鞋产业。

还有后来盘踞京城的,魔都的温州炒房团!

“这年头不太平,出门在外嘛,外地人带个刀子很正常。”陈泽并不意外,这是这个时代的常态“他们都做什么生意?跟咱们竞争很大吗?”

“他们生意都做,皮鞋,手表,收音机,服装,磁带,玩具,打火机......”

“涉猎倒是挺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