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骧趁机命令部队分成两个小队,实施包围战术。他高喊道:“全军出击,击溃敌军!”
经过几轮激烈的交战,马骧的火枪队凭借着高超的战术和火力优势,终于将楚军击退。项英虽然不甘,但面对强大的秦军,他不得不命令部队撤退。
马骧在战斗结束后,站在丹阳的城墙上,望着远处退去的楚军,心中暗自庆幸:“这一仗打得不错,但我们不能放松警惕。楚国绝不会轻易罢休,接下来的日子才是真正的考验。”
李宪在听闻丹阳的胜利后,欣慰地对身边的大臣们说道:“马骧果然没有辜负我对他的期望。但我们必须继续加紧防备,楚国的攻击只是开始,未来的战争还在后头。”
李宪坐在大殿上,眉头紧锁,眼中透着一丝焦虑。当前,秦国面临两线作战,一边与大乾的战争依然处于胶着状态,另一边楚国的攻势也在不断加剧。此时,李宪心中烦躁不已,不知该如何决策。
“先攻楚国,还是先攻大乾?”李宪自言自语,抬头望向天花板,仿佛想从中找出答案。他意识到,这个决定将直接影响秦国的未来,自己必须谨慎。
为了得到更明智的意见,李宪召集了国师瑶光和丞相杨安,准备商讨对策。两位重臣相继入殿,瑶光衣袍飘飘,神态从容,杨安则神色严肃,似乎对当前局势感到深重的压力。
“陛下,您召我二人来,所为何事?”瑶光首先开口,声音清晰而稳重。
李宪站起身来,走到两位重臣面前,直言不讳地说道:“如今我秦国面临两线作战,既有大乾的威胁,又有楚国的侵扰。朕十分烦恼,不知应先攻打哪一国。你们二位可有良策?”
杨安沉吟片刻,方才开口:“陛下,当前与大乾的战争已持续多时,彼此都有所消耗,若我方不先行巩固边界,后患无穷。而楚国虽有强势,但攻势尚未形成规模,若能先行应对大乾,定能在之后更好地应对楚国。”
瑶光则认为:“丞相所言虽有道理,但我们不能忽视楚国的威胁。楚王芈启之所以发兵攻打我秦,必定是对我国边境的虚弱有所察觉。如果我们将注意力放在大乾而忽视楚国,恐怕会被楚国趁虚而入。建议陛下立即派遣一支精锐部队,加强楚国边境的防守。”
李宪听了两人的见解,内心感到更加困惑:“你们的意见各有道理,难以取舍。若先攻大乾,能否解决楚国的问题?反之亦然。”
“陛下,我认为可以采取灵活应对的策略。”杨安提议道,“不妨对大乾保持压力,同时派遣一支小规模部队前往楚国边境,进行骚扰,降低楚国的士气。这样可以有效牵制楚国的力量。”
瑶光点头称赞:“丞相的计策可行,既能让大乾感受到压力,也能让楚国对我方的实力有所忌惮。”
李宪稍作沉思,终于下定了决心:“那么,就依你们的建议。派遣一支小队前往楚国边境骚扰,期间不放松对大乾的攻击。务必确保我秦国在两线作战中均能保持主动!”
二人齐声应诺,随即开始商讨具体的行动计划。李宪心中稍感释然,眼下虽是困局,但只要积极应对,便有望从中寻找突破口。
几日后,李宪收到了一封来自巴蜀的信函,信中是刘文静的建议。他迅速展开信纸,认真阅读起刘文静的分析。
“陛下,”信中写道,“当前局势严峻,面对楚国与大乾的双重威胁,您不妨考虑先对大乾下手,逼迫李乾坤动摇其国本。大乾自古以骄横着称,其君主李乾坤虽有雄才大略,但若我们能在战场上给他一个下马威,定能震慑他及其朝臣,动摇他们的士气。”
刘文静在信中进一步分析道:“李乾坤虽雄心勃勃,试图称霸,但在大秦与楚国之间,他的境况并不乐观。如果我们在此时对他发动突袭,必将使其陷入两难之中。倘若他选择退兵,将是我秦国的胜利;若他坚守,则可削弱他在战场上的力量,为我后续的进攻创造良机。”
李宪读完信,心中顿时清晰了许多。刘文静的建议恰好与杨安和瑶光的观点不谋而合,先攻打大乾的确是当务之急。
“这位刘文静果然聪慧,居然能一语中的。”李宪自言自语,脸上浮现出一抹笑意。他随即召来杨安和瑶光,将刘文静的建议告知二人。
“陛下所言极是,”杨安点头称赞,“如能一举迫使李乾坤无暇顾及楚国,我秦国将更易于应对后续的挑战。”
“既然如此,”瑶光接着说,“我们应当立刻开始备战,调集兵力,制定详细的攻城计划。在此之前,务必确保情报畅通,以免敌军有所准备。”
李宪见二人都赞同,心中更是坚定:“那么,立即开始整军备战,目标直指大乾!务必给李乾坤一个深刻的教训,重创他在战场上的声势!”
于是,李宪下令召集大将,迅速进行战备工作。关宁、马骧等将领纷纷接到命令,开始整顿军队,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战争。整个大秦朝堂也因此再度焕发活力,紧锣密鼓地为这场即将到来的战争做准备。
正当李宪决定按照刘文静的建议,先攻打大乾之际,右仆射鲁统却上书反对这一战略。
李宪在御书房中召见了鲁统,询问他为何反对先攻大乾。
“右仆射,你有何高见?”李宪问道,眼中闪过一丝好奇。
鲁统微微拱手,正色道:“陛下,臣认为此时贸然进攻大乾并非明智之举。大乾虽与我大秦敌对,但其国力雄厚,地形复杂,尤其是在李乾坤的统治下,其边境防御甚为严密。若此时先攻大乾,势必陷入持久战中。陛下可还记得,第一次秦乾之战,我们未能全胜,反倒令乾国警惕,再度攻击风险更大。”
“而楚国不同,”鲁统继续说道,“楚国的内部纷争已久,国君芈启虽出兵攻打我丹阳,但楚国境内民生不稳,军备虽强,却非不可战胜。若我们先灭楚国,夺取其广袤的土地和资源,届时国力大增,不仅能在后方稳固根基,还能削弱南方势力,为日后进攻大乾奠定基础。”
李宪听罢,沉思片刻,问道:“那右仆射的意思是,先灭楚,再图大乾?”
鲁统坚定地点头:“正是如此。若陛下能迅速击溃楚国,不仅能安抚南方,还能增强我军士气。我们可以以楚国的资源补充军队,随后集中兵力对付大乾。这样,我们面对大乾时,不仅可以从容部署,还可减少两线作战的风险。”
李宪眉头微皱,陷入思索。他转头看向杨安与瑶光,想听听他们的意见。
瑶光率先发言:“右仆射所言并非无理。楚国的确是我大秦的短期威胁,若能一举击溃楚军,我们在南方便可高枕无忧。再者,楚国若被灭,乾国恐怕也会感到危机,更不敢轻举妄动。”
杨安则补充道:“陛下,臣以为,先攻楚国是一个稳健的选择。大乾国主李乾坤善于谋略,若我们现在贸然进攻,或许会陷入他设计的陷阱。倒不如先削弱楚国,再慢慢蚕食乾国。”
李宪看着几位大臣,心中权衡着利弊。鲁统的战略虽然稳健,但是否真的能带来最终的胜利,李宪还不敢完全断言。然而,他明白两线作战对大秦来说绝非易事。
他缓缓起身,环视众人:“既然如此,朕再斟酌几日,待全面了解局势之后,再定夺。”
李宪经过反复思量,最终决定采取鲁统的建议,先攻打楚国以解南方之忧。他立即下令大军调动,准备对楚国展开全面进攻。为此,李宪派遣重兵围攻楚国名将项英所在的楚军主力。
“传令,马骧将军率领五万火枪队、关宁将军的骑兵部队、以及吕温侯的先锋营,一同围剿楚国项英!”李宪威严地发布命令,整个朝堂寂静无声,众大臣屏息聆听。
关宁接到命令后,迅速点齐精锐士兵,与马骧一起赶赴前线。项英驻守在楚国的战略要地丹阳,深知这一城池的得失关乎整个楚国的命运,因此早有布防。
数日后,秦国军队已逼近丹阳城。楚军将领项英站在城墙之上,俯瞰秦军的阵营,心中一股不安油然而生。他知道,秦国军力强大,尤其是马骧率领的火枪队与关宁的骑兵,都是天下闻名的精锐之师。
“将军,秦军已在城外集结完毕,恐怕即将发起进攻。”一名楚国副将紧张地汇报。
项英冷冷一笑,坚定说道:“秦军虽强,但我们丹阳有天险作屏障。他们若敢硬攻,必然付出惨重代价。传令,全军加强防御,做好持久作战的准备。”
然而,秦国的攻击计划远比楚军想象的要精密。马骧与关宁密切配合,采取了声东击西之策,表面上火枪队猛烈攻击正面,实则关宁的骑兵部队悄然迂回至丹阳城侧翼,准备发动突袭。
当夜,秦军火枪队在城外数百米处开始炮火轰击,巨大的爆炸声震撼丹阳城。项英虽早有准备,但这阵猛烈的火力压制,仍然让楚军难以招架。与此同时,关宁的骑兵部队快速穿越丹阳城外的山谷,成功切断了楚军的粮道。
“报!将军,秦军骑兵已绕道切断我们的后援,城内粮草告急!”副将神色慌乱,冲进大帐。
项英眉头紧皱,意识到局势不妙:“秦军竟然如此狡猾!我们必须在他们全面进攻前破局。”他立刻下令,准备突围。
然而,关宁早已在城外设下埋伏。待到项英率军突围时,秦国的骑兵迅速冲杀而来,楚军陷入重重包围之中。
经过一夜血战,楚军元气大伤,项英也被秦军击溃。丹阳城终于陷落,项英负伤撤退,楚军士气低落,失去了丹阳这个南方的重要防线。
李宪接到捷报,心中大悦,立即下令继续追击楚军残部,务必将楚国压制到无法再威胁秦国边境。
与此同时,李宪命瑶光与鲁统密切关注大乾的动向,防止他们趁机偷袭。秦国在楚国的胜利虽然振奋人心,但李宪深知,真正的大战还在后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