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李天元(1 / 2)

大乾六皇子 杭月狼 3256 字 1个月前

在收到黄飞虎的捷报后,李宪龙颜大悦,亲自召集文武百官于朝堂议事,商讨如何处置新征服的天竺领土。

“天竺虽地处远方,但其土地广袤,资源丰富,若能善加治理,必可为我大秦所用。”丞相杨安率先发言,表达了对天竺未来管理的远见。

李宪点了点头,深以为然。他目光坚定,环视朝堂众臣:“诸位爱卿,天竺之地,不应再以过去的称呼待之。今后,此地将成为我大秦的重要领土,正式改名为‘印度行省’,行省总督由秦国指派,进行全面治理。”

群臣纷纷点头赞同,这一决定不仅体现了秦国的雄厚国力,更展示了李宪的雄心壮志。

随后,李宪又郑重宣告:“大将军黄飞虎功勋卓着,平定天竺有功,赐封镇西大将军,授其统领印度行省防务,确保边疆稳定。同时,派遣文官刘文静,前往印度行省,负责新领土的行政建设。”

面对皇帝的决策,朝臣们纷纷上表称赞。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中,秦国开始着手将印度行省纳入自己的统治体系。道路修建、税务征收、兵员调度等一系列行政措施逐步展开。黄飞虎与刘文静各司其职,确保新行省的稳步发展。

李宪站在大殿上,望着众臣退下,心中满怀豪情。他知道,印度行省的设立,将为大秦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他开疆拓土的梦想又添上一笔辉煌的篇章。

李宪决定彻底改变印度行省的社会结构,实行更公平的制度。听取了刘文静与黄飞虎的建议后,李宪在朝堂上发表了一个历史性的宣告:

“天竺的种姓制度不利于百姓的团结与国家的繁荣,导致世代相传的贫富差距和不公。朕决定,打破天竺旧有的种姓制度,恢复百姓的自由与尊严!”

朝堂上下,一片寂静,众臣皆知这是一个震撼人心的决定。丞相杨安微微低头,缓缓说道:“陛下圣明,破除种姓制度乃千秋伟业,但此事恐引发印度行省内的旧贵族与世袭阶层反抗,需谨慎行事。”

李宪目光如炬,坚定道:“不改革,何以天下平?若不能解放他们的心灵,我大秦征服有何意义?从今日起,废除一切种姓制度,所有人无论出生高低,都可自由耕种,享有同样的权利。”

为了确保这一改革能够顺利推行,李宪命令刘文静和黄飞虎迅速开始行动。他们制定了一系列具体的措施,将曾经被种姓束缚的民众解放出来。与此同时,李宪还颁布了更进一步的命令,将天竺的土地重新分配,直接分给印度行省的百姓。

“朕下旨,所有土地将由大秦重新划分。过去归贵族所有的大片土地,今后将分给百姓耕种,百姓须按大秦的法度上交税粮,但土地永为他们所有,不再归于贵族!”

百姓得知这个消息后,纷纷欢呼雀跃,尤其是底层阶级的人们,他们曾被困在种姓制度的枷锁中,如今终于获得了属于自己的土地,开始新的生活。

黄飞虎和刘文静各自在印度行省各地巡视,监督改革的落实,维持秩序。旧贵族虽心生不满,但在秦国军队的震慑下,只得默默接受了这场史无前例的改革。

印度行省的百姓们在这场大变革中受益匪浅,土地重新分配,社会更加平等,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整个行省逐渐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李宪站在长安的宫殿中,远望西南。他心中明白,自己这一步不仅仅是扩充疆土,更是开创了一个新的秩序,一个属于大秦帝国的时代。他笑着对瑶光说道:“此番改革,朕将书写大秦的未来,不仅统治疆域,更要赢得民心。”

在李宪进行土地改革和打破种姓制度的同时,他意识到要彻底改变印度行省的社会结构,必须从根本上铲除制约社会进步的宗教束缚。因此,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取缔印度教。

李宪在朝堂上召集了众臣,郑重宣布:“朕决定,废除印度行省的印度教,取而代之以大秦的儒家思想,重塑民众的价值观与信仰,促进社会的团结与发展。”

这一决定引起了朝堂的轰动。丞相杨安面露担忧,向李宪劝道:“陛下,此举虽有理,但印度教在当地已深植人心,贸然取缔恐会引发民众的强烈反对,甚至可能导致叛乱。”

李宪坚定地回应:“印度教的教义加剧了种姓制度的固化与社会的不平等。只有取缔这一宗教,才能真正让百姓获得自由与平等。朕将派遣文化使者,向百姓普及大秦的儒家思想,使其深知仁义礼智,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随后,李宪命令黄飞虎和刘文静在印度行省开展一系列宣传活动,传授儒家经典,讲解大秦的法律与道德。与此同时,李宪也派遣了信奉儒家的文士和学者前往印度,建立学校和讲堂,以教授儒家思想和文化。

在短短几个月内,印度行省的许多地区纷纷关闭了印度教的寺庙,取而代之的是崭新的儒家书院与学习机构。人们逐渐接受了新的信仰与理念,信奉儒家思想的村民开始在乡间组织集会,讨论仁义与礼仪,推动社区的团结。

然而,李宪的决策并非一帆风顺。部分忠于印度教的旧贵族与僧侣开始在暗中策划反抗,试图恢复印度教的影响力。李宪对此早有预判,他派遣黄飞虎率领秦军,深入调查,镇压一切叛乱势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印度行省逐渐稳定下来,民众对于新信仰的接受度逐步提高。李宪看到这一切,心中感到欣慰。他知道,自己不仅仅是在拓展领土,更是在为未来的和平与繁荣奠定基础。

“这是大秦的新时代。”李宪在长安的宫殿中自言自语,展望着未来的道路。

随着李宪的改革逐渐见效,印度行省的社会稳定与经济复苏为大秦的扩展提供了新的契机。李宪决心将大秦的火车建设延伸至印度,以促进贸易、文化交流和人心的统一。

在朝堂上,李宪召开了一个重要会议,召集了丞相杨安、刘文静、黄飞虎等重要大臣,阐述自己的计划:“朕决定,将大秦的铁路建设延伸至印度行省。这不仅是基础设施的建设,更是国家统一与民族融合的重要一步。”

众臣纷纷表示赞同。丞相杨安首先发言:“陛下,火车建设能够极大地促进交通与贸易,缩短各地的距离,但也需注意维护沿线的安全。”

李宪点头称是,随后对刘文静说道:“你作为西藏总督,要亲自督促这项工程的开展,确保顺利进行。”

刘文静立刻回答:“臣遵旨!臣定会全力以赴,确保铁路的修建顺利完成,带动印度的经济发展。”

李宪随后命令黄飞虎负责具体的军事护航工作,以确保铁路建设的安全。他说:“黄飞虎,你要率领精锐部队,保护建设队伍,防止任何潜在的威胁。”

黄飞虎微微颔首:“是,陛下。臣必定将全力以赴,确保工程顺利进行。”

会议结束后,李宪立即开始准备火车建设的相关工作。他指派了一批经验丰富的工匠和工程师前往印度,进行线路勘测与施工规划。在火车建设的同时,李宪也着手建立火车站、维修工厂等相关设施,以确保铁路的高效运行。

火车的建设在印度行省如火如荼地展开,工地上热火朝天,工程师们在认真勘测线路,工人们挥汗如雨,大家都期待着这项伟大工程的完成。李宪也多次派遣刘文静、黄飞虎前往工地视察进度,确保一切顺利。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第一条连接长安与印度行省的火车线路终于完成。火车隆隆驶过,带着秦国的货物与文化,向印度的各个角落延伸。沿线的村庄因火车的到来而焕发出新的生机,商贸活动日益频繁,民众的生活也随之改善。

火车的开通不仅促进了物质交流,更加深了大秦与印度行省之间的文化联系。越来越多的印度百姓接受了大秦的文化与理念,逐渐融入这个新的国家大家庭。

李宪看到铁路建设的成功,心中倍感欣慰。他明白,只有通过这样的基础设施建设,才能真正实现民族的团结与国家的繁荣。

“这是一条连接未来的铁道。”李宪在长安的宫殿中,望着远方的火车,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

李宪意识到,随着印度行省的稳定与发展,必须整合西藏与印度的资源,以更好地治理和利用这片新领土。他决定设立印度总督府,派遣鲁统担任第一任总督,负责全面管理印度行省的事务。

在朝堂上,李宪郑重宣布:“为进一步整合西藏与印度的资源,朕决定设立印度总督府,由鲁统担任首任总督。鲁统不仅才智出众,而且对于治理有着丰富的经验,必能胜任此职。”

众臣纷纷表示赞同,丞相杨安说道:“陛下,鲁统在治理方面确有一套,必能带领印度行省走向繁荣。”

李宪点头,转向鲁统:“你要尽快前往印度,组建总督府,并与当地的民众和官员建立良好的关系,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同时,要注重发展当地的农业与商业,提升百姓的生活水平。”

鲁统抱拳行礼:“臣定不负陛下的重托,竭尽所能治理好印度行省,让民众安居乐业。”

在派遣鲁统前往印度的同时,李宪还决定将黄飞虎调回大秦,负责边境的防御工作,并准备对乾国的进攻。他知道,乾国在经历了战败后,仍然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以防止任何潜在的威胁。

“黄飞虎,”李宪在召见他时说道,“朕决定将你调回大秦,负责与乾国的边境防务。你需要整备军队,做好随时出击的准备,以应对乾国的任何挑衅。”

黄飞虎面露坚定之色:“陛下,臣一定会全力以赴,确保边境的安全,并随时准备进攻乾国,为大秦再创辉煌!”

李宪满意地点了点头:“好,你要在短时间内整顿军队,增强战斗力。朕相信,你的能力可以让大秦的军队在与乾国的交锋中取得胜利。”

随着鲁统的启程与黄飞虎的调动,大秦开始在新的战略布局中展开行动。鲁统在印度行省设立总督府后,迅速着手整合资源,开展治理工作,努力促进地区的繁荣与稳定。

与此同时,黄飞虎在大秦边境集结军队,积极训练士兵,做好战斗准备。他深知,面对乾国的挑战,只有以强大的军力才能维护国家的尊严。

不久后,边境的紧张气氛愈发加剧,李宪的决策让大秦在印度和乾国的局势中逐渐占据主动。大秦的军队士气高涨,准备在未来的战争中展现出无畏的斗志。

大秦朝廷这边,侍中惠施一直在暗中观察朝廷动向,虽然他在表面上被任命为侍中,但内心对自己的处境并不满意。为了谋求更大的权力,他开始秘密联系被打入冷宫的原皇贵妃,现今的废妃芈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