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青莲公子(1 / 2)

咸阳,乃大秦帝国之都城。

作为以武立国之邦,咸阳更多侧重于军事方面的效用。

这座城市的布局与规划,无不彰显着对军事防御及战略进攻的深思熟虑。

高大厚实的城墙,威严耸立的城楼,纵横交错以便于军队迅速集结和调动的街道布局,处处皆透露出浓烈的军事气息。

相较而言,商业方面的发展反倒位居其次,市井并不似齐国旧都临淄那般繁华喧嚣、车水马龙。

然而,毕竟身为一国之都,该有的终归还是有的。

只是规模没那么宏大,商业活动没那么活跃罢了。

毕竟古时的运输条件有限,诸多物品都难以在变质之前运抵他处。

咸阳地处内陆,远离大海及主要的贸易通道,自然可选的商品就少了许多。

既无丰富多样的海鲜,亦无来自远方的珍稀香料和奢侈品,商业方面自然会受到影响。

虽说《秦时明月》是一个半架空的朝代,可百姓的生活方式终归还是遵循历史的。

就饮食方式而论,其实在宋代之前颇为匮乏,尤其是汉代以前。

那时,烹饪的工具和技术相对简易,食材的种类亦不如后世丰富。

在宋代之前,尚未普及铁锅,烹饪方式主要为烤、煮、蒸等。

缺乏炒菜这种既能快速锁住食材鲜味,又能变幻出多种口味的烹饪之法。

食物的调味也相对单一,香料的运用不如宋代以后那般广泛与精细。

人们的餐桌上,更多的是简单的谷物、蔬菜和肉类,食物的花样和口感都相对较少。

宋代因铁锅的普及造就了厨艺的突飞猛进,此前的饮食方式便没那么多花样了。

这一转变,不仅丰富了人们的餐桌,亦反映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大秦统一六国后,还处在一个饮食比较原始的时期,市面上主要有以下几种饮食方式:

一是烧烤。

这是一种极为古老的烹饪方式,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就开始利用火来烤制食物了,到秦朝及之前也依旧流行。

那时候称作“炙”,把肉类等食材穿在竹签或者其他工具上,放在火上烤制,像《诗经》中就有相关记载,描述了人们进行炙烤肉类来食用的场景,而且从考古发现的一些器具等也能佐证当时烧烤的普遍存在,例如出土过一些用来烤肉的烤炉等,造型多样,有的还有便于通风、调节火候的设计,说明当时烧烤在饮食方面占有重要地位。

二是水煮。

也就是“烹”,主要是将食材放在釜等器具中加水煮熟。

当时的釜一般是陶制或者青铜制的,下面生火加热,通过水煮的方式可以处理肉类、谷物以及蔬菜等多种食材,这种做法简单直接,能让食材达到可食用的状态,同时也利于保存食材原本的一些营养成分,所以也是常用的烹饪途径。

三是蒸。

虽然可能不如烧烤和水煮那么普遍,但蒸这种烹饪方法在秦汉之前也已经出现了。

人们利用甑和釜的组合,通过釜中的水加热产生蒸汽,蒸汽进入上面的甑来蒸熟食物,比如蒸黍、蒸稻等谷物,或者蒸制一些搭配好的菜肴。

蒸制的食物往往口感较为软糯,别有风味,是当时饮食烹饪多样化的一种体现。

四是羹。

羹也是当时常见的饮食形式,一般是把肉、菜等食材混合在一起煮成较为浓稠的汤汁类食物。

制作羹时,会添加各种调料,比如盐、梅子等,来调和味道,根据食材搭配的不同,有不同种类的羹,有的以肉为主料,有的则是蔬菜占比较大,适合不同场合与不同人群食用。

鲜食馆,乃是一家平平无奇的饭店,坐落于咸阳城的一角。

在这咸阳城内,类似这样的饭店,不说有成千上百家,几十家总归是有的。

在这众多饭店之中,鲜食馆原本毫不起眼。

老板亦是个奇人,极具商业头脑。

他不满足于店内现有的菜品与经营之模式,时常四处游历采风,引入不同地域特色的美食美酒,妄图为自家饭店增添别样的魅力。

近一月来,鲜食馆在咸阳城可谓是大放异彩,这一切皆因一人。

一位来自其他大陆的神秘人物。

他的现身,恰似投入平静湖面的一颗巨石,激起层层浪涛。

他不单带来了更为新奇的饮食之法,为咸阳城的饮食文化注入全新活力,更是带来了其他的文化元素。

此人乃是老板在回咸阳途中偶然邂逅。

当时二人相谈甚欢,老板为他的见识与才华所倾倒,遂邀他一同归来。

欲让他领略一番咸阳的风采。

归来当日,恰遇有人在鲜食馆寻衅滋事,那人乃是咸阳城中有名的悍将,平素嚣张至极。

然而,这位来自异乡的客人出手数剑,便将其制服。

这倒也算不得什么,高手罢了。

咸阳城东向来不缺武艺高强之人。

关键在于此人动手之时,吟诵了一首诗。

那诗气势豪迈,字句间尽显侠客的风范与豪情,甚合江湖中人的心意。

很快,这首诗便在整个咸阳城流传开来,令此人名声大振。

这首诗名曰《侠客行》。

而此人自号青莲居士,他的名号伴着那首诗,成为了咸阳城百姓茶余饭后的热门谈资。

那一日过后,便源源不断有人欲上门切磋,文斗武斗皆有。

起初,青莲居士并不搭理,他要么独自于屋内饮酒作乐,要么在鲜食馆的后院赏景凝思。

那些前来挑战之人碰了钉子,却不死心,仍旧每日前来。

但直至有人携美酒上门,他方应允切磋。

那是一坛珍藏多年的上乘佳酿,酒香四溢,令青莲居士心动难耐。

自那以后,只要有人携能入他眼的美酒或者令他感兴趣的物件,他便会与之一决高下。

他们皆是闭门切磋,无人知晓胜负,然而每个与青莲居士切磋过后之人,皆对青莲居士倍加尊崇,由此可见结果怎样。

那些曾经趾高气扬前来挑战之人,在离开时皆是一脸的敬佩与折服。

有人离开后逢人便赞青莲居士才华惊世骇俗,有人慨叹青莲居士武艺深不可测,还有人对他的智慧谋略佩服得五体投地。

这些人的尊崇,令青莲居士的名声更上层楼。

尤其有次青莲居士品尝美酒之后,诗兴大发,当场作了一首《蜀道难》。

那诗篇恰似一道惊雷,在咸阳城的上空轰然炸响。

其文辞华丽壮美,意境雄浑壮阔,将蜀道之艰险描绘得入木三分。

众人争相传颂,街头巷尾皆在谈论此诗。

不管是文人雅士,还是普通百姓,无不为之倾心。

这使他的名声愈发远扬,一时之间,青莲居士成为了咸阳城妇孺皆知的传奇人物。

这天中午,鲜食馆已然是人满为患。

自门口望去,只见店内人头攒动,座无虚席。

喧闹的人声交织一处,仿若要将屋顶给掀翻。

来者可谓三教九流俱全。

有身着华丽绸缎的富商,有身着粗布麻衣的平民,有佩剑而行的侠客,有手持折扇的文人,甚至还有身着袈裟的和尚与身着道袍的道士。

他们来自不同阶层,有着各异的身份与背景。

但他们皆有一个共同目的,便是为了能够一睹青莲居士的真容,这倒颇似现代社会的真爱粉。

富商们渴盼能与青莲居士结交,为自家生意增添几分文化韵味;平民们则怀着对这位传奇人物的敬仰与好奇;侠客们期待能从青莲居士身上体悟那份洒脱与豪迈;文人们则期望能与他交流诗词歌赋,切磋文学功底。

至于为何选在中午,一则这是吃午饭之时,二则因晚上咸阳要施行宵禁,根本无法离家。

故而众人皆趁着此时,早早来到鲜食馆,抢占一处好位置。

青莲居士尚未现身,在场众人皆聊着各自之事。

富商们谈论着生意场上的风云变幻,平民们交流着生活中的琐碎烦忧,侠客们分享着江湖中的奇闻异事,文人们则探讨着诗词文章的创作感悟。

整个鲜食馆仿佛化作一个大杂烩,各种话题此起彼伏,热闹异常。

“听说了吗?小圣贤庄的事情。”

一个身着粗布长衫、面容清瘦的文人压低声音说道。

“我倒是听说了,可着实令人难以置信,不论是三葬大师还是吕洞宾,他们的武功皆超出常人范畴了吧,这简直可称为神仙了。”

旁边一位身材魁梧、满脸胡须的壮汉瞪大了眼睛,粗犷的嗓音中满是惊讶。

“神仙不好吗?这证明这世间真有神仙,只不过咱们未曾接触到罢了。”

一位面容慈祥的老者捋着胡须,缓缓说道,眼神中透着一丝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