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唇枪舌战(1 / 2)

诗歌,诗歌,如诗如歌。

一首好诗,加上一个好的朗诵者,实在是让人享受。

李青莲这一朗诵,真可谓是石破天惊、惊世骇俗,让所有人都如痴如醉、如梦如幻,大大地开了眼界。

那抑扬顿挫、高低起伏的语调,那饱含深情、至真至切的演绎,对于在场的众人而言,无疑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奇体验,恰似一阵春风拂过久旱的大地,带来了无限的生机与惊喜。

在此之前,这块大陆在文学领域,尤其是诗歌方面,尚处于一个相对原始、蒙昧未开的状态。

称得上好的诗歌,除了《诗经》中那些来自民间、不成体系的零散篇章,也就屈原的《离骚》以及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赋》等为数不多的几部作品能被视为佳作。

然而,这些作品相较于李青莲的《将进酒》,无论是在气势的恢宏磅礴、意境的深邃高远还是情感表达的丰富细腻上,都显得有些相形见绌、黯然失色。

可以说,此刻李青莲的出现,就如同在一片荒芜干涸的文学沙漠中,突然绽放出了一朵绚烂夺目、娇艳欲滴的奇葩。

他直接来了个王炸,给这个尚在蒙昧混沌中的文学世界带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震撼,犹如一阵惊雷在平静的湖面炸响,掀起了惊涛骇浪。

前面那首《将进酒》,由冯去疾朗诵,虽说他也竭尽全力展现其中的韵味,但终究显得比较呆板生硬,感情色彩相对单一淡薄。

而后面这首《将进酒》经由李青莲亲自朗诵,那效果简直是有着天壤之别、云泥之分。

他的声音仿佛具有神奇的魔力,能将每一个字都赋予鲜活的生命,让诗句中的情感如潮水般一波又一波地汹涌冲击着听众的心灵,令人心潮澎湃、难以自已。

感情色彩变化多端且又与诗歌内容完美契合,时而激昂如熊熊烈火,燃烧着每一个人的热情;时而深沉如幽静潭水,引人深思;时而欢快如潺潺溪流,令人心生愉悦;时而悲愤如呼啸狂风,让人感同身受。

这种极富感染力、震撼力的朗诵,怎么能不说是一种极致的享受呢?

哪怕其中有些词语可能不大符合这块大陆的实际情况,但是大多数内容还是能够深深触动众人的内心,引起强烈的共鸣,犹如投石入水,激起层层涟漪。

特别是那句“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仿佛一道耀眼夺目的闪电,瞬间照亮了每一个人的灵魂深处,使之熠熠生辉。

不管是那些性格相对呆板木讷的老秦人,还是思想活跃、流派众多的诸子百家们,都被这句诗中所展现出的豪放洒脱、不羁无畏的生活态度所折服,心驰神往、沉醉其中。

老秦人听着,脑海中浮现出在广袤无垠的田野上,麦浪滚滚翻腾,他们在丰收的喜悦中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欢乐场景,那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欢乐,正是“人生得意须尽欢”的真实写照。

而对于诸子百家们来说,这句诗仿佛是对他们追求真理、坚持信念的一种鼓舞激励,让他们坚信自己的才华必有施展的广阔舞台,不必为一时的困境而沮丧消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