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写内容
在朝廷吏治逐渐清明之后,余子航并未放松警惕。他深知,腐败就像野草,稍有松懈就会再次滋生。一日,余子航在御史台处理事务,一位年轻的御史前来禀报。
“大人,下官发现一些蛛丝马迹,似乎有官员在暗中勾结地方豪绅,企图瞒报土地数目,以逃避赋税。”年轻御史神色凝重地说道。
余子航眉头一皱,“此事不可小觑,你可查清楚是哪些官员?”
“目前线索指向户部的刘侍郎,下官还在进一步调查。”
“好,你继续查,但务必小心,不要打草惊蛇。”余子航叮嘱道。
余子航深知刘侍郎在朝中颇有势力,若要彻查,必然会引起轩然大波。他决定先从地方入手,于是微服出访,来到了疑似涉案的一个县城。
在县城里,余子航与一位老农交谈起来。
“老人家,今年收成如何?”余子航问道。
“唉,收成倒是尚可,只是赋税越来越重,日子不好过啊。”老农唉声叹气。
“那赋税为何会重呢?”余子航继续追问。
“大人有所不知,听说是上面算错了土地数,把我们这些小民的地也算多了,可我们有苦无处说啊。”老农无奈地摇摇头。
余子航心中已有了数,他又走访了几家农户,情况大致相同。回到京城后,他决定正面与刘侍郎交锋。
朝堂之上,余子航向皇帝奏明此事。
“陛下,臣经过调查,发现户部刘侍郎有重大嫌疑,他主管土地赋税之事,却可能与地方勾结,致使百姓赋税不公。”余子航言辞恳切。
刘侍郎立刻出列反驳:“陛下,余大人这是污蔑,臣一直兢兢业业,怎会做出如此之事。”
余子航直视刘侍郎,“刘侍郎,我已掌握了部分证据,你休要狡辩。”
皇帝看着两人,说道:“既然如此,余子航,你有何证据?”
“陛下,地方百姓的赋税账目混乱,多地存在土地数目与实际不符的情况,而这些问题皆与户部的统计和核查有关,刘侍郎难辞其咎。”余子航说道。
刘侍郎额头冒出冷汗,“陛下,这只是余大人的片面之词,也许是地方官员的问题,与臣无关。”
皇帝下令:“此事需彻查,刘侍郎暂且停职,余子航,你继续调查,务必还朝廷一个真相。”
余子航领命后,加大了调查力度。在调查过程中,他遇到了重重阻碍,刘侍郎的党羽不断干扰调查,甚至有人威胁余子航的家人。
林婉儿担忧地对余子航说:“子航,这次你面对的敌人太强大了,我们要不要先避一避?”
余子航握住林婉儿的手,“婉儿,我不能退缩,若任由这些人胡作非为,朝廷将陷入混乱,百姓将更加受苦。”
在关键时刻,那位年轻御史带来了新的线索。
“大人,我找到了一位曾经参与篡改账目的小吏,他愿意出面作证。”年轻御史兴奋地说。
余子航大喜,“快,带他来见我。”
小吏被带到余子航面前,战战兢兢地说:“大人,我也是被逼无奈,刘侍郎威胁我,若我不按他的意思做,就会杀了我全家。”
余子航安抚道:“你不要怕,只要你如实作证,朝廷会保护你的家人。”
有了小吏的证词,余子航终于将刘侍郎的罪行彻底查清。刘侍郎及其党羽被依法惩处,百姓的赋税问题也得到了妥善解决。
此事过后,余子航在民间的声望更高了。但他没有时间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因为他发现,国家的盐铁专卖制度出现了漏洞。
余子航来到盐场视察,看到盐工们辛苦劳作的场景。他与一位老盐工交谈。
“老伯伯,你们在这里做工,生活怎么样?”余子航问道。
“大人,我们工钱微薄,而且经常有人来偷盐,我们阻止不了啊。”老盐工无奈地说。
余子航又去调查铁厂,发现同样存在管理混乱的问题,有官员中饱私囊,导致铁的质量下降,价格却居高不下。
回到京城,余子航向皇帝建议改革盐铁专卖制度。
“陛下,盐铁关乎国计民生,如今制度漏洞百出,必须加以改革。”余子航说道。
皇帝问道:“子航,你有何良策?”
“陛下,可加强对盐场和铁厂的监管,选拔清正廉洁的官员负责管理,同时提高盐工和铁匠的待遇,这样既能保证盐铁的质量和产量,又能防止贪污腐败。”余子航回答。
皇帝采纳了余子航的建议,任命他负责盐铁制度改革。余子航亲自挑选官员,对盐场和铁厂进行整顿。
在盐场,一位负责管理的官员对余子航说:“大人,这样改革,成本太高,恐怕会引起朝中一些人的不满。”
余子航严肃地说:“我们不能只看眼前利益,盐铁是国家的根本,若不改革,后患无穷。”
在铁厂,余子航对铁匠们说:“各位师傅,朝廷会提高你们的待遇,但你们也要保证铁的质量,这关系到国家的建设。”
铁匠们纷纷表示:“大人放心,我们一定好好干活。”
经过一段时间的改革,盐铁专卖制度逐渐完善,盐铁的产量和质量都有了显着提高,价格也趋于合理。
在盐铁问题解决后,余子航又关注到了边疆地区的民族融合问题。他来到边疆,与各族首领交流。
一位少数民族首领对余子航说:“大人,我们虽然与汉朝通商,但文化上还是有隔阂,希望能有更多的交流。”
余子航点头道:“首领放心,朝廷会组织一些文化活动,促进我们之间的相互了解。”
余子航回到京城后,组织了一场盛大的民族文化节。在文化节上,汉族的歌舞、戏曲与少数民族的特色表演相互辉映。
一位汉族文人对余子航说:“大人,这次文化节真是让人大开眼界,原来少数民族有这么多精彩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