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闭门思过一个月(1 / 2)

而这二人便是扶苏所提过的项梁和项羽了。

眺望着咸阳方向,项梁低声开口:“现在那残暴的君主应已举起刀枪,预备着手血洗了。”

“好啊,尽情去 ** 吧,愈多愈好,这些都是你收到由我安排的人们送去给你的猎物。”

随后,项梁转向身旁的项羽:“羽儿,你不要怪罪于叔父。将来你就会懂为何这样做的。”

至于在麒麟宫中,则在听了扶苏之言后,那坐在高位的秦始皇帝脸上未起波澜,依旧以冷静的姿态凝视下方,那种平静让人生畏。

没人能够猜透此时此刻,这位始皇帝究竟怀揣何感想。

“陛下,公子素来宅心仁厚,这次因受小人蒙蔽不慎触怒了陛下,望陛下顾念公子始终为大秦尽心尽力的情分,宽宏大量处置此事。” 蒙恬离开了行列,为扶苏 ** 。

“还望陛下看在公子对大秦竭忠尽智的份上,从轻发落。” 接着,扶持扶苏的大臣纷纷出列,替扶苏求情。

始皇帝的目光扫过每位朝臣,一直显得波澜不惊。

环视过后,他的视线停留在右侧第一个人身上。

“右相,你是怎么看的?”

随着这平淡的话语传来,冯去疾眼皮微动。

原本,他只想暗中观望情势发展。

若陛下宽恕扶苏,他便请求再给予王猛一天的时间,想来以陛下的性情,并不会直接拒绝。然而,若陛下行严罚,那自然就不会冒昧触怒龙颜了。

事与愿违,既已问及右相意见,不作回应,确实不合规矩。

于是,他缓缓站起身,隐蔽地左手微微按捺。

“回陛下之言,微臣认为此事源于项梁等人提前预谋。公子蒙在鼓里,在急于招揽人才时作出此举,尚属情有可原。” 冯去疾拱手答道。

“那么,左相有何看法?”始皇帝转向李斯询问。

“依臣愚见,右相所述,甚为在理。” 李斯迈出队伍,恭敬答话。

目光离开李斯,扫视未开口的群臣:“其余大臣可有异议?” 他的声线依旧平静。

剩余朝臣都微微垂首,态度十分明了。

“如此,满朝官员都认为应对扶苏减轻处罚。” 这语气淡然,但却引发诸多人心头一阵颤栗。

听此话,众位大人隐约感到,陛下似欲对扶苏实行严厉惩罚?!!

尤其蒙恬和其他拥护扶苏的臣子,内心更加沉重。

目光转落于赵高之上。

“赵高,你与此事也有些许关联,你看该如何处理?” 始皇帝开口说道。

???

陛下为何将这事扯到我赵高头上?

朝纲分明内官不参与决策。

正置身围观的赵高,在听到这突如其来的点名后,内心顿时百般无语,犹如千万只野兽狂奔。

若换做他人,倒还易于周旋。然面前者乃是扶苏。

尽管心中期望扶苏遭难。

然而他知道,单靠一次事件难以使其覆亡。

现如今,他已无法确定始皇帝的真实意图。

心性这东西,本就难以揣摩。

更何况,始皇帝与扶苏之间,不仅仅是君臣关系,还有父子之情。

另外,他所谋划的针对扶苏的办法,务必做得隐秘而不露痕迹。他不希望因为要扳倒扶苏而让始皇帝对自己产生防备之心。

朝堂上众臣听闻始皇帝问及赵高时,各怀心事。蒙恬的神情显得颇为凝重。见陛下如此态度,恐怕是要严肃处罚公子的。而公子与赵高之间的矛盾早已为人所知,这次赵高定不会放过如此大好的机会落井下石。

如果始皇帝再接受了赵高的意见,公子的地位将更岌岌可危,甚至连驱逐出咸阳也不一定不可能。假如公子离开了咸阳,那么也将意味着远离朝廷的核心地带,想再次返回恐非易事。

许多扶苏系的大臣,多少也有所耳闻最近的事情,此刻心情更是沉痛。

地上的扶苏听到始皇帝的话语后,不由露出苦涩的微笑。

右相冯去疾略微皱眉,显现出惊讶之意。这是他第一次认真观察这个宦官,赵高。

而站在冯去疾身后不远处的李斯,却把眼睛眯了起来。与其他大臣不同,最近几天里,他曾与赵高有过两次简短交流。仅仅这短暂的接触就使他认识到赵高不是等闲之辈。

回忆起宫门口那场事变中展现出的心计与手段,即使是他也感佩不已,这种手段确实非同小可。事实上,按常理,赵高作为中车府令,是没有资格参与到朝议中的。但此次陛下特意询问,且涉及国家大事以及公子的问题——尤其是明知扶苏对赵高的不满。他感到一丝非同寻常的氛围。

此时此刻,他对这位心思复杂的人物如何应对陛下的询问颇感兴趣。

*

赵高躬身迎着始皇帝的目光答道:“回陛下的话,在微臣看来,这起事情不可简单概括,应区别看待。聚贤堂散布谣言是关乎国事,但涉及到公子之事,则应当是家事,应该全凭陛下的裁定。微臣身为旁观者,并不具备任何发言权,也不能擅自评判。”

作为一个来自后世的人,赵高很清楚过分干预未必会达到好的结果。

通过此事让始皇帝对扶苏产生不满已足矣。目前而言,他只是一介小职位——中车府令。尚未达到能够参与重要决策的地步。

扶苏与自己作对那是他自己的事。

他心中想要扳倒扶苏,但却不能露出任何破绽,更不能让人察觉到一丝一毫的企图。对他来说,当前最紧要的是获得始皇帝的信任,并借此迈出参政议事的关键一步。一旦他成功踏入这一步,就自信能够步步高升。

始皇帝多疑的本性众所周知,哪怕他知道项梁等人散布的都是谣言,但在他的心中必然还是留下了痕迹。至少在他看来,这一次始皇帝向他询问,便是有所暗示,想要对他进行一番试探。

当赵高的声音落下时,众人投向他的目光都略显迟疑。“……” 扶苏愣住了。“……” 蒙恬也是一脸错愕。“……” 扶苏一派的大臣们更是茫然不解。怎么回事?!!

赵高竟然放过了这样一个绝佳的机会,没有趁机落井下石?

右相冯去疾看向赵高的目光闪了一下光芒,继而微微眯起了双眼。左相李斯,则露出了一丝诧异。

这无疑是一个无懈可击的答案,非常圆满。这毕竟是陛下的家务事,一句看似简单的话实际上蕴含着极高的智慧。若是其他大臣如此行事,则必遭撤职;然而,皇帝与公子之间的关系并不只是普通的君臣。现在没有人能猜透陛下将会如何处置扶苏——到底是轻惩,还是重责?

朝堂上的官员们都已请求陛下降轻扶苏之罚,而假如赵高此时随声附和,虽然无甚不当但难免流于俗套。据他的观察,赵高对此政事相当关心,并希望能参与政议。

若机会难得一现,却不能展现才华与谋略,则再得此类良机未可知;可是,若提议重惩扶苏,则恐招致其公报私仇的议论,进而怀疑他对陛下也会有所不利。

正因为此,他对赵高会怎样作答颇有几分期许。此时,赵高的应对不仅巧妙地规避了惩罚扶苏带来的不利影响,反而显得与众不同。这一回应让李斯也在心中不禁叫一声好。

坐于御座之上的始皇帝,眼中对赵高的赞赏也是明显地流露出来,环顾众臣,虽似乎皆在为扶苏求情,却又何曾不是另一种形式的逼迫,迫使他不得不对扶苏施以轻罚呢?

再看看赵高的回应,“此乃陛下的家事,自当由陛下定夺”,这话听起来十分悦耳。

明显高下一目了然。

确实如赵高所言,朕如何处置自己的儿子,还需要你们来评说吗?此刻,始皇帝心中如是想着。

看着赵高,始皇帝慢慢点头表示赞同,然后转身再次把目光投向扶苏。

“立刻回府邸去,闭门思过一个月,期间不准出门。”始皇帝挥了挥手,厉声道。

听到始皇帝这么说,在场的扶苏派系大臣们不禁悄悄松了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