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何尝不是美事?(1 / 2)

但作为重生者,赵高清楚知道这几人的真正实力如何。

其实刘邦本身仅是个混混出身的浪荡子,并没有太多的谋略与才智,但是他的长处就在于懂得用人,能够识人善用。

竹简上提及的四位人士,在日后刘邦争霸的征途中,均发挥过举足轻重的关键作用。此外,赵高还意识到这四人都出自同一个地方——沛县。

这是一种巧合吗?可能是吧。

但在赵高看来,更深层次的因素是平台的选择。

可能世上有很多人才像这四位一样怀揣大才,但却始终缺乏一个能够展露才华的大舞台。

而现在处于低位默默无闻的这四位,只要时机一到——也就是等到刘邦在沛县拉起反旗那一刻,他们会立即跟定刘邦,进而展现出自身的光芒。

特别是萧何,即使时光流转千年,他的辉煌依旧未减。赵高自己,又何尝不如此?

在过去的世界里,他只是一个平凡得无法再平凡之人。

然而,转生到这秦朝后,凭借自己的先知和两千年的历史智慧,在这片专属于秦国的土地上,充分地展现了自身的雄心壮志。

这就是平台的力量所在。

这时,赵高似乎想起了什么,眉尖轻轻挑起。

“差点忘记了樊哙,尽管他是从屠宰行业中来的,但也称得上是一位勇猛的将军。要不要将他也收入麾下?”

赵高喃喃自问。

片刻之后,赵高摇摇头。

算了。

还是让樊哙留在沛县吧。

与招揽相比,将樊哙留在原地,更加有用。

此刻已过午时。

就在刚才,小月和巴蓉购买东西归来时,提及了易小川在城外被枭首公 示之事。

根据二人的叙述,现场相当壮观,观者众多。而易小川那血迹斑斑的脸,始终没有发出半点声响,仿佛已经接受了自己的命运。

就连敏锐的小月都未能察觉任何异常,别人就更不可能注意到了。

对于真实的易小川来说,现在想必已经被崔文子藏匿起来,甚至是逃出了咸阳。

待易小川的伤势稳定,必定会对我不死不休地复仇。留下这个人,最终还是个祸根。

——咸阳城内,就算给易小川十个胆子,他也断不敢踏进一步。

依我对他的理解,易小川很可能会去求助于项羽或刘邦。

在易小川眼中,这两名男子都是命运指定的人物,注定要颠覆秦国。

项氏叔侄二人朝不保暮,只能隐蔽行动,想要找到他们是极其困难的。相较之下,刘邦则显得更容易接触到得多。

公开的对手不可怕,对抗他的方法多的是。

而鉴于易小川与樊哙之间的交集以及刘邦时常造访樊哙的情况,只要抓到这两条线头,寻得易小川不过是水到渠成的事情罢了。

随即,赵高放下了手中的那枚竹简,接着取出了一张新的空白简书。

“东海郡,淮阴县。”

他写下了这三个字。

韩信。

笔落纸上,赵高的心中不由激起了些许涟漪。作为后来者,他对这两个字背后的故事了如指掌。

毫不客气地说,韩信乃是那个时代中最耀眼的星辰之一。

他,是中国古代兵法谋略派的杰出代表,曾被萧何盛赞为世间难得的贤才,被刘邦评价为‘每战皆胜,每取必获,我非敌也’。

韩信不仅在中国历史上被视为兵仙战神,更是集将帅于一身的典范。

国士无双,功高至伟,堪称一时之雄者,楚汉之际的民众如是称赞。

身为指挥官,韩信统兵出奇制胜,从出陈仓到平定三秦,从擒获魏王到破代克赵,直至迫使燕降,齐伐,最终在垓下彻底击败楚军,从未有过失败记录,世人无人能与之匹敌。

韩信深谙战策,常言其指挥兵力愈多愈佳。

以战术高手自居,韩信为后代留下诸多脍炙人口的战略故事:“假道伐虢,明筑暗渡”

、“疑兵临晋,巧渡夏阳”

、“以罂过军,背水为寨”

、“换旗取胜,檄定诸方”

、“水断决流,半渡截击”

、“四围楚歌,十里设伏”

等,皆为其战术精粹。

韩信之军事艺术,历朝将领无不尊崇。

可以说,汉朝的基业多半乃韩信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