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这仅仅是一场梦吗?(1 / 2)

第十五章:建电厂起步维艰,难道这只能是一个梦吗?

在大离朝的土地上,电厂建设的征程刚刚起步,却已显露出重重困难。穆璟珩站在那片被寄予厚望的建厂之地,心中满是忧虑。

从招募人才开始,便历经波折。虽有众多有志之士前来应聘,但其中不乏滥竽充数者。那些真正有技术、有能力的工匠和技师,又对这前所未有的电厂建设工程心存疑虑。毕竟,在这个古老的时代,电厂是一个完全陌生的概念,谁也不敢确定自己能否胜任如此艰巨的任务。

材料的准备同样困难重重。那些特殊的建筑材料,在大离朝中要么难以寻觅,要么质量参差不齐。为了寻找耐高温的材料,官员们跑遍了各地的窑厂,却只找到一些勉强可用的耐火砖,其性能远远无法与现代的材料相比。绝缘材料更是稀缺,只能用一些简陋的替代品,效果难以保证。

刘尚书皱着眉头说道:“这材料之事,着实让人头疼。我们费尽心思,却也难以找到合适之材。这可如何是好?”

张侍郎叹了口气:“是啊,如今这局面,真不知该如何继续下去。这电厂建设,难道真的要半途而废吗?”

林御史摇了摇头:“不可轻言放弃。这电厂若能建成,对我大离朝意义重大。我们应再想想办法。”

李太傅也点头道:“没错,我们不能就这样放弃。或许可以派遣更多的人去寻找材料,或者尝试研发新的替代品。”

穆璟珩此时插话道:“各位大人所言极是。材料之事确实棘手,但我们不能因此而退缩。我们可以一方面加大寻找力度,派人去更远的地方探寻可能的材料来源;另一方面,组织工匠和学者共同研究,看能否改良现有的材料或者创造出合适的替代品。”

技术上的难题更是如同一座座难以跨越的高山。现代电厂建设所依赖的先进技术,在大离朝几乎是一片空白。工匠们只能凭借着自己的经验和有限的知识,摸索着前行。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不确定性,每一个决策都可能带来不可挽回的后果。

王司徒担忧地说:“这技术难题,实在是让人束手无策。我们的工匠们虽努力尝试,但进展缓慢。这可如何是好?”

赵将军接口道:“要不我们去请教一些民间的智者,或许他们能有一些独特的见解。”

陈少卿却不太乐观:“民间之人又能有多少真本事?这电厂建设之技术,岂是轻易能解决的?”

何中丞思索片刻后说道:“也不能完全否定民间的力量。我们可以广撒网,寻找那些有特殊才能之人。”

穆璟珩再次发表自己的看法:“技术难题虽难,但并非无法攻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鼓励工匠们大胆尝试,给予他们足够的支持和奖励,激发他们的创造力;二是尝试与其他国家或者地区进行交流,看是否能借鉴一些先进的技术和经验。”

资金的压力也如影随形。电厂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大离朝的国库并非十分充裕。为了筹集资金,朝廷不得不增加赋税,这又引起了百姓的不满。一些官员开始质疑电厂建设的必要性,认为这是一项劳民伤财的工程。

刘尚书再次发言:“这增加赋税之举,已引起民怨。若继续下去,恐生变故。”

张侍郎也附和道:“是啊,我们得另想办法筹集资金,不能一味地加重百姓负担。”

林御史提议道:“或许可以鼓励富商巨贾们出资,给予他们一些特殊的待遇作为回报。”

李太傅却有顾虑:“那些富商们会轻易出资吗?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

王司徒说道:“可以向他们展示电厂建成后的好处,让他们看到投资的回报。”

赵将军点头道:“此计可行。但我们也得确保他们的权益,不能让他们吃亏。”

陈少卿和何中丞也纷纷表示赞同。

穆璟珩思考片刻后说道:“筹集资金之事,需谨慎而行。我们可以制定详细的计划,向富商们展示电厂建设的前景和对国家的重要性,同时也要确保他们的投资能够得到合理的回报。此外,我们也可以考虑优化工程管理,降低成本,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黎锦书看着这一切,心中也充满了迷茫。她曾对电厂充满了憧憬,希望它能为大离朝带来光明和繁荣。但现在,面对这重重困难,她不禁开始怀疑,这一切是否只是一个不切实际的梦。

“难道我们真的无法建成电厂吗?”黎锦书自言自语道。

穆璟珩听到她的话,走过来,轻轻地握住她的手,说道:“锦书,不要灰心。我们已经走了这么远,不能轻易放弃。虽然困难重重,但我们一定能找到解决的办法。”

然而,现实却无比残酷。在建设过程中,不断出现各种意外情况。有一次,由于施工不当,厂房的地基出现了塌陷,差点造成重大事故。还有一次,好不容易采购来的机器设备在运输过程中受损,无法正常使用。

大臣们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议论。

刘尚书焦急地说:“这可如何是好?地基塌陷,设备受损,这工程还怎么继续?”

张侍郎也满脸愁容:“是啊,这接二连三的打击,让人看不到希望啊。”

林御史却不甘心:“我们不能就这样被困难打败。要赶紧组织人员修复地基,想办法修复设备。”

李太傅担忧地说:“可这又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资源啊。”

王司徒无奈地说:“那也没办法,总不能就这样放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