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的是常胜之军,以少胜多之军,自然可以置之死地而后生,考虑到用少数民族将领坐阵会更得人心,所以他派出的是阿史那社尔,张亮……
可还是败了,又要打辽东,又要打高句丽,又需要笼络唐协军契丹,防止他们暗中背刺,战线拉的太长,再加之好死不死的,那一带根本不种粮食,就是用钱买别国的粮食。
这在高句丽肯定成了笑话,高句丽越发的狂妄,好嘛,他们泡菜国能行,打败了隋炀帝,还打败了李世民,够炫耀好几辈子了。
曾经记得,隋炀帝时期,民间有一个造反的知世郎,写了一首无向辽东浪死歌。
长白山前知世郎,纯着红罗锦背裆。
长槊侵天半,轮刀耀日光。
上山吃獐鹿,下山吃牛羊。
忽闻官军至,提刀向前荡。
譬如辽东死,斩头何所伤。
这知世郎的意思是说,今天我大家带来一首歌,我穿着背带裤,我性格比较腼腆内向,我喜欢唱跳rap打篮球,可是有一天,我上了梁山泊,头发披散当起了杀马特,向往着追随那山鸡小春哥,若是那官军到来,我就不吃牛肉了……
这样的生活真是美哉,哪里还用去大东北白白送死呀?
(作者只想说,反正扑街了,乱翻译又如何?)
这首诗真是无厘头中的无厘头,不过却是笑中带泪,任谁看了都动容?
这辽东,这高句丽值得打吗?
李二凤对于那种民怨沸腾,人民都说不能打的仗,有着异乎所有出战者的悲悯之情,他才不会学隋炀帝,为了所谓的雄才伟略,三征高句丽,把自己的军队的血肉都搭进去了……
这都是人啊,活生生的人,能给大唐创造盛世的人!
虽然说其实吧,他对李建成是狠了点,但是那又怎么样,玄武门之变,不过是李家政治的养蛊游戏,谁胜出谁统治谁第一而已!
可是现在,这辽东实在是需要他打下,他的雉奴,看着有些文弱,他实在是不相信,这雉奴能帮他把天下打下来。
而自己的身体,因为无忧的过世,心中也倍加思念起来,那种迟暮感,越来越迅速……
他要在他死之前完成所有的伟业,就算离开,也不要留下辽东那一片瑕疵……
在新罗被嚣张的百济,一鼓作气侵吞了好几座城之后,在高句丽士兵还在城头欢呼的时候,还是选择了来到这里,部署主力兵力。
李二凤不在这里的时候,有些将领自认为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猛于攻而疏于防范,给高句丽暴露了不少纰漏,尤其是一位名叫傅伏爱的将领,这位确实深得李二凤厚爱,给了他很大的胆量,导致他恃功而骄,彻底飘了。
李二凤直接来了一出挥泪斩马稷,所有将领大为触动。
虽然这回顺利是顺利了,可是高句丽难得暴涨的士气还是成为了唐军前行的最大的阻碍。
关键问题在于,高句丽已经完整照搬了中原的文明,就算是打仗,唐朝和高句丽之间也无法形成降维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