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各项新政(1 / 2)

随着张循的登基,华朝建立,许多新的东西开始在司隶、并州、兖州三地推行。

文化方面,由礼部成立一家出版社、一家连锁书店,负责四书五经等诸子百家经典书籍和《华夏旬报》的出版发行。

另外,鼓励文人士子编撰整理各种神话、成语、歇后语小故事,集册出版,出版社还给稿费。

相比蔡侯纸更洁白的新型纸张和活字印刷的出现,打破了大家以往只能靠竹简、丝布书写的桎梏,不仅大幅提高了文化的传播率,也提高了文人士子对学习的渴望。

以往要一车竹简才能装下、精通五本书就叫“学富五车”的书籍内容,现在一两本书就能装下,无论书写、誊录还是携带,都方便了不止一个档次。

说造纸术是人类最重要的发明之一,一点儿也不为过。

不过,因为蔡伦发明的蔡侯纸还不够洁白、廉价,质量还不够好,也没有印刷术来体现纸张的重要性,所以到汉末还没有得到大规模的应用。现在,张循是将纸张和印刷术结合起来,进行了大幅度的推广,这才能承担张循想要争霸天下、统一全球的理想。

除了正经的诸子百家书籍、神话故事外,张循还自己找了几个年轻士子,专门记录他偶尔想起来的政论或散文、议论文、社会事件分析见解,由这些士子记下来、润色打磨一番后拿去报社刊载,或者字数多了后直接出版书籍,供老百姓阅读,也通过他所写文章的一些事例,来启发大家的思维。

比如黄巾起义,张循就在一篇文章里给了解释,称正是由于豪门大族几百年来不间断的兼并土地,导致汉末农民自身没有土地耕种,每年大部分收成都要拿去交了地租,最后活不下去,只能造反。

这就是黄巾起义得到天下百姓响应的原因,也是张循的华朝分土地给老百姓,并且不许民间买卖的原因。如果允许民间买卖,将来不可避免的,土地又要被集中到少数人手里,大多数农民活不下去后又要陷入不断起义、推翻朝廷的轮回中。

这还是第一次有人这么解释农民起义的原因,许多人这才恍然大悟,也对华朝新的土地政策没有那么大的意见了。

毕竟,这都是为了新朝的长治久安。

教育方面,太学改称华夏大学,由内阁大臣、礼部部长蔡邕兼任校长,向全天下招收14岁—18岁的年轻士子约1000人就读,系统学习治国理政方法,为将来的扩张做储备,特别优秀者可放宽年龄限制。

年仅十几岁的诸葛亮、庞统、司马懿等人均被张循派情报人员找到,邀请进入了洛阳大学,成为张循储备的高级人才。

另,每个郡至少设中学一所,每个县至少设小学一所,如此形成小学、中学、大学的升学模式,进行人才培养。当然,现在学校数量少是因为识字的人还少,后期识字的人多了再慢慢进行扩展,增加各级学校数量。

教材则由蔡邕牵头,邀请那些不愿为华朝出仕做官、但愿意为教育做贡献的诸子百家学者整理撰写,甚至将来到大学里教书育人,其中包含荀彧。

作为一个忠君的儒家学子代表,荀彧对张循造反、逼迫刘协退位是非常愤怒的,恨不得杀了张循,为刘协、为大汉江山报仇。

但他被张循长期软禁,无能为力,并且家眷也受到监控,冷静下来后为了家人着想也不敢再轻举妄动。

加上堂侄荀攸又出仕并担任了华朝吏部副部长的高位,明显被皇帝当成内阁大臣的预备人选在培养,因此荀彧最终只能选择了妥协,为华朝做事,避免影响堂侄荀攸的前途。

类似荀彧的人还有很多,而且还真有愚忠的人试图与张循同归于尽的。可惜,在张循的系统面前,任何刺杀行动都会被扼杀在行动初始阶段并抓住证据判刑。而那些真心归附的人,也能在经过系统的检验后得到张循的大幅度信任。

这也是许多人初来乍到就能得到高位的原因,因为张循能通过系统看穿对方是否真心归附。一旦是真心,就可以直接给予重任,反而激发对方报答“知遇之恩”的心理,工作效率奇高无比。

医疗方面,在工部下面成立医疗司,由张仲景任司长兼华夏大学医学院院长,华佗任副司长兼医学院副院长,系统性研究医术并培养更多的医生,提高疾病防治水平。

在张循穿越之前,医生郎中在汉末属于贱业,根本不受重视的,只有生病的时候才想得起医生,平时谁也没在意,更没法当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