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标准度量衡问世(1 / 2)

太平十六年(209年),春日的暖阳轻柔地洒在洛阳皇宫那流光溢彩的琉璃瓦上,每一片都闪耀着历史与现代交织的辉煌光芒。张循,这位穿越时空的君主,屹立于观星台之巅,他的目光仿佛穿透了层层迷雾与时空的束缚,预见到了一个更加辉煌的未来。

自189年他奇迹般地降临这个乱世,以一己之力统一天下,开创华朝,至今已悠悠二十载。华朝在他的治理下,国泰民安,百业俱兴,呈现出一派前所未有的太平盛世景象。

然而,这位帝王的心,却并未被眼前的繁花似锦所羁绊,他的志向,如同那无垠的天空,广阔而深邃。

“陛下,地圆学说、万有引力、宇宙结构等理论,经过我们多年的潜心研究推理,如今已日趋完善。”工部天文学顾问刘洪的声音,如同春风拂面,轻轻打断了张循的沉思。

这位前朝的老臣,尽管年事已高,不再担任工部部长之职,但他对天文历法的精通与热爱,使他成为了张循不可或缺的智囊。在张循的支持下,他继续潜心研究,引领华朝的天文学研究逐步逼近后世现代天文学的门槛。

张循听后,微微颔首,眼中闪烁着智慧与期待的光芒:“好,很好。地圆之说既已明了,那么经纬线的划分,本初子午线的确定,便是我们下一步的关键所在。朕要你们以科学之法,精确测算出本初子午线的长度,以此为基石,构建我华朝全新的度量衡标准。”

刘洪领命而去,数月之后,一份凝聚了无数天文学家心血与智慧的报告呈现在张循面前。报告中,通过对天文观测数据的精密计算与地理测量的实际结果相结合,初步估算出了本初子午线的长度。

张循仔细审阅,心中暗自赞叹,这些古人的智慧与勤奋,无疑是华朝最宝贵的财富。

“陛下,我们提议,以四千万分之一本初子午线长度,定为新的长度单位,命名为‘米’。”刘洪的建议,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

张循闻言,心中一动,这与他所知的后世国际米制标准竟是如此相似!他强压下内心的激动,沉声道:“此议甚好,就依卿所奏。接下来,以此为基础,制定完整的长度、面积、容积单位体系,务必使其简便易用,易于推广。”

于是,华朝新的度量衡体系在历史的洪流中应运而生。1米既定,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等单位也随之确立,它们以十进制为基础,简洁而明了,如同华朝的科学之光,照亮了未来的道路。

长度确定之后,面积的单位自然以平方计算,体积则以立方为单位,一切都井然有序,水到渠成。

随后,一位名叫赵元的副司长开始着手筹建度量衡工厂。

赵元是一名能工巧匠,对机械制造有着非凡的天赋与热情。他亲自监督,精选上乘材料,按照刘洪等科学家提供的图纸,精心打造出一批批精美的米原器。

这些米原器,用不锈钢合金铸就,表面经过精心打磨,每一根线条都显得那么精准而优雅,仿佛是大自然与人工的完美结合。它们被分发到全国各地,成为华朝新度量衡标准的象征,也见证了华朝科技的进步与繁荣。

在米原器的铸造过程中,赵元遇到了不少难题。为了确保米原器的精确度,他多次与天文学家们沟通,调整铸造工艺,甚至亲自前往各地考察,了解不同地区的材质差异。

经过无数次的试验与修正,终于铸造出了符合要求的高精度米原器。这些米原器不仅具有高度的精确性,而且设计巧妙,易于复制和推广,为华朝度量衡的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与此同时,科学家们也在紧锣密鼓地研究质量单位。经过多次试验与讨论,他们终于确定,以1立方分米蒸馏水在4c时的质量,定义为1千克。

这一决定,不仅科学严谨,而且易于复现,为华朝的质量计量提供了坚实的基石。毫克、克、千克、吨等单位,也随之应运而生,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成为推动华朝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为了制作标准的质量原器,科学家们采用了特殊的合金材料,并进行了精确的校准与测试,确保了质量原器的稳定性和准确性。这些质量原器,如同华朝科技的明珠,闪耀着智慧与创新的光芒。

在时间的计量上,华朝同样取得了重大突破。张循深知,准确的时间对于国家管理、农业生产乃至日常生活都至关重要。

他亲自指导,以二十四节气为基准,结合天文观测,制定出了标准的年、月、日、时、分、秒等单位。

新的历法体系制定过程中,天文学家们遇到了诸多挑战。他们不仅要考虑天文观测的精确性,还要兼顾民间传统和农业生产周期的需要。经过多次讨论与修改,终于制定出了既科学又实用的新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