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人年少不轻狂(下)(2 / 2)

往事莫回头 古道刀客 7359 字 1个月前

19

白云山马岗岭战役是沙窝抗战的主战场,从1938年9月11日至10月25日,历时46天。

在马岗山岭上,宋希濂与他的71军浴血奋战,顽强拼死抵抗日本军队的一次又一次地进攻,史称“第二个台儿庄战役”。在中国近代史上写下了一段可歌可泣、辉宏悲壮的抗日战争经典史。

高山寨失守后,日军用迫击炮打击后辙马岗岭的71军所指挥的东北军114师团,由87师掩护下才安全后辙。日军同时向羊毛寨、杨公寨、马鞍山、清水沟三面发起进攻。

71军87师携114师、131师据守西北岭,88师一个团据守清水沟、大马冲一侧,田镇南三十军据守沙窝左翼马鞍山、杨公寨、大双尖一带。88师据守马岗岭正面,36师陈瑞河剩下的官兵据守白云山主峰一带,由军部直接指挥作战。孙连仲司令部设在小界岭裴树洼,因敌战机多次轰炸,后移至小界岭南3公里朱家坳的一颗白果树下,同时,第30军田镇南指挥部设在一处,只要发现敌军行动,指挥官不需电话联系,即可商量作战方案,日军发动进攻之后,71军与30军两面夹击,日军强攻月余,始终不能突破防线。这棵饱经沧桑枝叶婆娑的古树仍在,向人们倾述着曾经的苦难历程与中国指挥官的睿智。

因富金山一战宋希濂所属德式装备王牌军36师从余人伤亡至810余人,部分官兵奉命由陈瑞河师长带到襄河以西整补。蒋介石令汤恩伯31集团军增援白云山一线,9月7日汤恩伯调131师师长覃连芳率部急行军,奔赴白云山战场,131师听老人讲大部分人来自川、桂、滇,于9月10日下午抵达,那时防御工事已修筑近两天,可以直接进入战斗了。

战斗开始后,日军利用高山寨的迫击炮阵地对羊毛寨、熊河小寨与马岗岭西麓进行了地毯式轰炸,羊毛寨与熊河小寨上的房屋、寨墙瞬间踏毁。上世纪80年代,仍能看见被日军炮弹轰炸过后寸草不生的两处马岗山岭。

覃连芳据守羊毛寨,他作战勇敢,日军在此地受到了顽强阻击。覃师长亲自带领他的部队,在当地民众的支援与携助下,无数次地击退了日军的进攻。

东北军51军师长牟中珩率114师据守熊河小寨后的马岗西北麓,至始至终也没让日军攻上马岗正山岭。他们与131师携手相应,呈梯式在山岭中布局防守,在日军一次次炮弹猛烈的轰炸下,一次次猛烈的攻击下,一次次刮北风时释放毒气的情况下,进行了无数次近距离的肉搏战,强力地阻挡并击退了日军的一次次进攻。

战斗持续了46天,日军集结10、13、16师团发起一轮轮强攻接着强攻,轰炸机、炮兵轮番轰炸,在马岗岭东,陈瑞河36师所剩下的一团久经沙场作战勇敢的官兵,沉着冷静地英勇战斗,拒敌于银空崖之下。

每一次日军强攻过后,发源于白云山的两条白露河主干流都被将士的鲜血染红,在夕阳的辉映下,如同无数共和国的旗帜随风飘漾。

在马岗东岭下白露河对岸的马鞍山,由田镇南的30军30、31师、44旅据守,进攻是由日军13师团荻洲立兵带队,曾在北京陆军大学任教官,对中国地理特别熟悉。战斗进行的非常惨烈,日寇屡攻不下,同样释放毒气,利用瓦斯炮弹进行攻击,中毒后的将士们,面目青黑模糊不清,七窍流血而牺牲。原30师人,撤离白云山一带时,步兵仅剩137人,特种兵仅剩674人。

由于山势陡峭,海拔九百余米的白云山,在山脚近距离内与高山寨上的炮兵阵地无法打击主峰,没有争取到战争主动权的日军,恼羞成怒,将炮兵后退十公里,在余集镇选址炮轰了白云山主峰的寺观。当时两名36师与88师副师职军官正在望景台观察敌情,当场阵亡,后来同葬于宋希濂抗日将士墓。日军的炮火,同时也炸毁了白云山(垂山)主峰上的千年古刹。

由于胡宗南在信阳平靖关防守失败,抵抗无力,日军沿平汉铁路南下,长江封线也失利,广州相继失陷,接着据守沙窝白云山一线已经失去意义,宋希濂于10月24日开始退守湖北与114师同辙豫西南,令61师辙钟祥,后至孝感。同日,武汉汉口镇失陷。25日,日军10、13、16师团越过小界岭,麻城被日军侵占,沙窝白云山一线抗战结束。

沙窝小界岭、白云山马岗岭战役结束后,为了表彰71军浴血奋战的骄人战绩,蒋介石授于宋希濂“华胄奖章”。

此战,中国军人虽伤亡甚重,但日寇陈尸4506人,其中将校172人,负伤人,其中将校526人,共计人。

根据宋希濂将军抗战回忆录描述,中国军队缺乏先进的轻武器之外,远距离打击的炮兵更没有,虽占据了有利地势,与日军交战时处于被动的局面,这也是造成部队的重大伤亡根由之一。

宋希濂将军在纪念沙窝抗战两周年时,发表了气壮山河的讲话:“淞沪鏖战,予贼重创。富沙歼敌,恨未能使匹马不回耳。嗣当地激励士气,功期再践,驱逐倭寇,还我河山,余之愿也!”

历史上浴血奋战的马岗岭抗日战场,当年的战壕后来改成了山涧引水的沟渠,在东面环视着羊毛寨,西面俯望着熊河小寨,宽阔厚实的残留寨墙依稀隐约显现。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在马岗岭半山腰上,有一片无字碑坟场,据少时爷爷带我在附近采中药时讲解,是当年中央军(国民党部队)131师与114师连级以上军官阵亡埋葬之地。后来每次来到此处,便肃然起敬。以至后来遇见川、桂、滇与去了东北或遇见东北人时,也充滞着一种特别的莫名的敬仰。

而至今日,在马岗岭的中间的林场守林房旁,有一棵百余年的紫弹树,见证着当年在烽火硝烟中的中国军人英勇抗战,浴血抵抗着倭寇的入侵,护卫着娇美河山的每一寸土地,静静地守望着英烈们的忠魂!

现今的马岗山岭及周围,大部分是国营林场,山高林密,碧海绿涛,风呼林啸,透着心怡悠馨的清香,满山坡的经济林与松林之中,除了粗壮的野核桃树点缀其间,便是满山野生的杜鹃丛了,杜鹃花正是含苞欲放,如玫瑰花一样妖娆多姿,在小巧翠嫩熙熙之间万千妩媚,在暖阳东风之下,翩翩如红装少女劲舞。这些花儿,也是当年抗日将士解血染红的吧?红丹丹一片片的花海 ,怎生长的如此的鲜艳夺目?

春天来临,花径通幽,直达白云山金顶。巍巍群山峻岭,尽在眼下。青山蜿蜒,涧水环窥,百花吐芳,蓝天白云。 观景亭依旧,桃花簌簌飘落,野兰迎风摇曳。登台眺俯,如此大美河山,感慨万千。

如此锦绣的古寺风光,如今只剩下残垣断壁。呜呼哀哉,千年古刹,始建于南北朝,扩建于唐,重修于清,“万山之尊”的寺观,香火鼎盛至方圆百里之外,竟毁于日本侵略者炮火之下!呜呼嗟之,民族之耻,历史之痛兮!

“落后就要挨打”!

五千年文明的华夏史,近代史上受尽了列强的凌辱……

新中国的诞生,随着改革的步伐,北斗导航的运行,国产航空母舰的海试,量子技术的研发实用,“嫦娥登月”的成功发射,矢量发动机的航空表演,歼20的横空出世……

祖国!傲立于世界的东方……

20

悠悠白云山,又有多少人知晓其前世今生?

站在望景台上,我突然添加了一缕少年时的梦想——记录历史。我知道了这么多当地不为人知的传说、资料、典故,如果没有用文字作以传承,将来会有谁能知晓?当然,这也与我少年时曾有的作家梦是分不开的。

以后的空余时间,便开始了整理白云山、汉潢古道、沙陀国、山水关等资料。只是很可惜,那些珍贵的几十万字初稿,结婚后被妻子当做垃圾付之一炬。二十年之后,在重新依靠记忆撰写时,却丢失了许多有价值的民间传说。

作为一名依赖苦力、手艺维持生计的农民工,抽出时间学习并实现文学创作,是何其艰辛与遭人白眼。在精神层面上,仅仅只是空虚的获得感。迎接而来的,多数为民众眼中的笑料罢了。

少年就喜欢历史、地理的我,在洞悉本地历史时,常提出乡邻想象不出的环节。本来文革平反后家庭留下思想上的冲击,又惹来对我探寻历史的诽议,父亲不知训斥了我多少回,揍了多少顿。也让我初中学习时的成绩与兴趣一落千丈。

后来在村中越传越神,说二姐卖茶叶挣的钱是父亲翻新房时挖到了古董,是二姐到外地转手弄得钱。面对这些诽议,父亲对我在家中更是横眉冷对。但倔强的我,仍然还是接着探寻、记录,以洗对我的诽议,及自己一直所持的梦。现在想来,若那时能做到“两耳不闻窗外事”,不去想那些自己不能量力而行的事,也不至于把自己给废了。到现在仍心有余悸——众人唾沫淹死人啊!随着逐年乡邻物质生活的提高。九十年代之后,社会发展以经济论成败,父亲又选为生产队长,人正直厚道,又是泥瓦匠,常为乡邻办实事,这种诽议,终于在一段时间慢慢淡了下来,但仍有人反唇相讥。

直至婚后才领悟了经典的一句话,“狗咬你一口,你还去咬狗一口么?”

总结出社交经验,以后千万要远离垃圾人、避免接触。其说的垃圾话,做的垃圾事,若入了你的思想,你计较了,轻则坏了心情。严重时将会毁了你自己、毁了你的家人。

什么样的环境,注定什么样的人生。父母的憨厚耿直,教育之下的子女更是心无旁骛、乐于助人。但在人性贪婪与自私、辱荣与罪罚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之中,让我一次次地在善良里孤单地扪心沉默。

众人常说,实在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诚然,可恨之人定有愤奋之心。愤奋之心何用之有?在经济社会里,没有经济实力,只会落得众叛亲离。

世界之大,怎么受伤的总会是我呢?莫言心事梦多浑,此别沙窝逐入痕。犹恋乡音花鼓戏,今崇越调卧薪魂。春风岭下年年盼,滩上芦花朵朵屯。秋水长天疏一影,谁人与我共黄昏?

附录(资料来自网络)——

<一>熊作芳(1913年—1994年)河南省新县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军第十师政治部干事,少共万源县委书记,金川省委组织部部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游击第六大队政治委员,豫鄂挺进纵队第一团政治委员,新四军第五师十四旅副旅长,鄂南指挥部指挥长,鄂东军分区司令员兼中共地委书记。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原军区第二纵队十二旅政治委员,鄂东军区副政治委员,鄂豫军区第二军分区司令员,河南军区潢川军分区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军长兼参谋长,济南军区副参谋长、参谋长、副司令员兼参谋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得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二级解放勋章。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13年1月,熊作芳出生在新县周河乡刘河村一户贫苦农民家庭。全家靠租地主几亩薄田为生。1916年,熊作芳3岁时,母亲在贫困中死去,他跟着祖母一起生活,8岁就给地主放牛。1929年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为打通鄂东北到豫东南根据地的道路,解放了周河地区。熊作芳参加了童子团,并于当年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正式参加红军,被分配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第十师政治部宣传队担任宣传员。参加了鄂豫皖根据地的第一、二、三、四次反“围剿”斗争。第四次反“围剿”失利后,熊作芳跟随红四方面军进入川陕开辟川陕根据地。

1933年,熊作芳带领宣传队到四川省通江县沙集嘴地区打土豪、分田地,扩大革命武装,建立苏维埃政权。1933年5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6月,调入中共川陕省委工作,先后担任广元、万源、城口等县的少共书记和大金川少共省委组织部长。1935年6月参加长征。1937年9月,熊作芳从延安返回大别山地区,担任新四军第四支队红安县七里坪留守处副主任和中心县委书记。1938年5月,根据中央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指示,他将留守处改建为新四军游击第六大队,并担任六大队政委。率部挺进到汉口以北、平汉铁路以西,打击日本侵略军。1939年5月,他率部在礼山县(今大悟县)余家河一带与日军激战,消灭伪军大部。1940年11月六大队与李先念部合编为挺进纵队,熊作芳任鄂东总队队长。后调任新四军五师一团政委。1941年底,他担任十四旅副旅长,开辟了鄂南抗日根据地,并担任鄂皖湘赣抗日指挥部参谋长,后任第四军分区司令员、鄂南指挥部抗日指挥长兼中心县委书记。1943年9月担任鄂豫军区一分区司令员,代理地委书记,后调任中共皖西地委书记。他指挥了消灭伪八军田维忠部、陈金门部的战斗和大小悟山、平坝、陂安南、安麻边、广济、浠水、刘仁坝、黄冈等地区的反扫荡和反顽斗争。 抗日战争胜利后,熊作芳调任中原军区十三旅政治委员、鄂东军区副政委兼地委书记,后任鄂东独立第二旅副政委。1947年9月担任二纵队十三旅政委,指挥了攻打桐柏、枣阳的战斗。其后,调任鄂豫军区第二军分区司令员。1949年,熊作芳调任潢川军分区司令员。参加了发动群众,剿匪反霸斗争。1952年率部赴朝参战。1954年回国后相继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十八军副军长、军长。济南军区副参谋长、参谋长、副司令员兼参谋长。1955年9月授予少将军衔,先后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荣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85年离休,1994年1月6日因病在山东济南逝世,享年81岁,骨灰撒在老家周河乡。

<二>沙窝白云山一线战役守军将领名单(参考资料来自《武汉会战》)——

总司令孙连仲

第30军(军长田镇南)

下辖第30师:师长张金照

第31师:师长池峰城

第42军(军长冯安邦)

下辖第27师:师长黄樵松

独立第44旅:旅长吴鹏举

第71军(军长宋希濂)

下辖第36师:师长陈瑞河

第61师:师长钟松

第87师:师长沈发藻

第88师:师长钟彬

第114师(原东北51军):师长牟中珩

第131师(汤恩伯部队):师长覃连芳

第77军 (军长冯治安)

第37师:张凌云

第132师:王长海

第179师:吉星文(代)、(备注:原师长何基沣负伤)

文史来源:根据宋希濂、张辉亭抗战回忆录与当地老人讲述)

21

家里砖瓦房翻新之后,父亲便把厨房从后院搬到了新居内。

帮母亲清理厨房用品时,看着伴我成长的灶台,不免有些不舍的留恋。在我儿时的记忆里,四个字——缺吃少穿。

那时而且经常生病。生病最难受的是头部超发烧,特别是晚上,眼睁着看到天明,而且还伴着呻吟声。

那时晚上没有电,父亲便用陶制水缸的水,把毛巾湿一下,放在我的头上,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物理散热。

但是取不到什么效果。还是感觉那么难受,很痛若。母亲又在柴火灶里,起柴烧了开水喂我,我喝了两口,摇了头,喝不下去。

那时白天,父母在生产队里,领着哥哥做工分,晚上回来,还私下种点菜,还要洗家里七口人的衣服,又做饭,已经很累了。我又折腾着,现在想来,那时的父母,真不易。

第二天清晨天刚麻麻亮,父亲便背了我,走到距家十里地的公社街上,去看医生。

医生说送来的还算及时,晚点命就保不住了。医生用保温瓶的开水,把注射器放在铝制的盒子里,浸泡了一会儿,这期间又给我喂了几片药,然后打了两针。叫第二天再来打针。从那天起,我才知道什么叫热水瓶子(保温瓶),屁股上扎针的恐惧与痛楚。

一连三天,我终于又能下地走路了。而且又开口叫娘了,“娘,我肚子饿。\"

母亲把我抱起来在我额头上亲了一下,“儿呀,好险!终于要吃东西了,总算捡回了一条命。\"然后去了隔壁奶奶家。

父亲领着哥哥姐姐扛着农具,从生产队放工回来,我正坐在庭院的桂花树下的石板上,正晒着太阳,父亲摸了我两下脸,兴奋的说,“我家牛牛好了!\"

那一天,在我儿时的记忆里,第一次吃鸡蛋,第一次吃大白面,而且是面疙瘩。

我也只吃了一个鸡蛋,几小块面疙。母亲喂我吃的。姐姐们在旁看着。

而当时的我并不知道,哥哥姐姐们从来没有吃过鸡蛋。也难怪当时他们用眼晴,那么死盯着鸡蛋看。

而妈妈对他们说,“你们比弟弟都大,弟弟病了,差点死掉了,给你弟补补,下次有鸡蛋吃时每人分点。\"

当时只觉得很好吃,好香甜。如果能懂点事,我一定会把鸡蛋分了,每人一份,让哥哥姐姐都尝一尝。后来听大姐说当时很想吃,吃面也是家里很少吃的。害得她跑到屋后哭一场,那年大姐十二岁。

二姐聪慧许多,把鸡蛋壳捡起来,把里面少许蛋清从一半收集到另一半,放到灶台里的火炭下烧烤,待熟时,拿出来每人分一点尝尝。算是他们第一次吃鸡蛋吧。

那时很少人养鸡的,奶奶因裹脚不能去生产队干活,所以在家养了两只母鸡。后来大些才知道,那时公社和大队部规定,每家只能养两只鸡,养多了就是资本主义,要割资本主义尾巴的,还要在大队部里挨批斗。后来母亲一再从奶奶那里央求下,也喂养了两只鸡,我们家才能偶尔吃上鸡蛋。

而我,也是那一次学会了烧鸡蛋壳,而且我最小,哥哥姐姐们疼我,也让着我,后来每次家里来客人了吃鸡蛋,烧蛋壳的事都是我的专利了。烧完后,每人分那么点尝尝蛋清的味道。

我们家那时在生产队里劳力少,人多,属缺粮户。哥哥姐姐们满了十岁,就帮生产队放牛,野外打猪食草,父母没时间带,就由哥哥姐姐照看着。就经常带我去野地里,肚子饿了采酸鸡母、地鸡母、丝草根、野草莓……

但唯独那时的烧鸡蛋壳,我记得那么香甜,那么入口软化,而且是那样脆口。

那一年,我三岁半。还有那飘香的烧鸡蛋壳。

不由忆起少时上学时,父母姊妹们白天采茶,夜晚手工做茶到午夜后的情景。还有那老家曾经用土坯和红砖垒起的古老式灶台……

那时还是生产队大集体,每日父母带着哥哥姐姐们做工分回来,趁着有点空闲时间,父亲去菜园种菜,而哥哥姐姐们去打猪食草,我那时最小,就烦着母亲闹要吃饭,娘亲便哄着我去搬生火用的柴禾,并说搬得多有奖励,一会儿父亲从菜园带回来黄瓜,就吃起来了。

有时也发烧、呕吐,母亲便用火钳,在灶台内撬起烧过的土,与水煮沸,放凉后过滤喝了,退烧止吐还真见效。

灶台除了做饭、烧开水、制茶,到了秋后,母亲便用来做酱。

后山粗大的麻栎树、栓皮栎的果子(麻将子),在狂野的北风摧残下而纷纷下坠,有时滚落在青瓦房的房脊上,在深夜里如鞭炮一样爆响。天刚亮,母亲便带着我们拾麻将子,父亲收集到一起用布袋装封好,拿到村口流动的小河清水处浸泡(目的是杀死果内橡鼻虫)。七天后 ,捞起来 凉干去壳皮 ,用石地(用青石做的石缸窝)砸烂,然后用石磨碾成面浆,放入陶制的坛中。天气晴好,放置在青瓦房的房顶上,日 晒夜露地发酵六七天,取下后加凉开水均匀搅伴 ,加入合适的盐、姜、辣椒面,山茶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