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tshu8.com(1 / 2)

往事莫回头 古道刀客 2036 字 1个月前

这些时日当每次听到这首红色经典的革命歌曲时,我就想起了爷爷,想起了我的先祖,也想起了写歌的王霁初先生。也想起了我家那棵古老的桂花树。不论我漂泊到哪里,仿佛也闻到了那十里飘香的桂花!

152

在《今日头条》、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上发表了《都别争了,<八月桂花遍地开>这首歌,出自我的老家》一文之后,读者产生以下六点质疑:<一>王霁初是何年参加革命的?(一九二九年十二月参加红军,此前王先生是一个热爱文艺的地主子弟) <二>《八月桂花遍地开》是在何处首唱的。 (一九二九年八月光山苏维埃民主政府成立时)<三>《八月桂花遍地开》并不是实指哪棵树,而是八月这个时间。(为什么作歌时不是桃花开,李花开呢?<四>王霁初参加革 命后任红日剧团团长,对《八月桂花遍地开》传唱有贡献,但不一定是创作者。<五>什么时间王先生在熊河大塆读师塾?谁人可以证明?必须有可靠资料。文 中没有时间概念,不能说明任何问题,难以说明事实,以理由服众。<六>凭空捏造。

带着众读者诸多质疑 ,我翻阅二零零五年版《新县志》、及《光山县志》、《商城县志》、《麻城县志》得到了如下资料——

<一>一九二九年五月三十日至六月九日,在陈店乡柴山堡举行领导会议,响应中共”六大”号召。鄂东北特委为了加强革命根据地建设,会议作出由乡到区、由乡到县召开各级苏维埃代表大会,选举成立政权决定。一九二九年八月成立光山县苏维埃政府,大会选举了高敬亭为主席,并在庆祝会上首唱《八月桂花遍地开》这首歌曲。

<二>王霁初(公元一八九三至一九三四年)又名王心悦,河南商城县西大街人,中学毕业后学唱京戏,曾创办“双少班”戏班,一九二九年十二月参加红军,一九三四年十一月牺牲,从时间、填词、选调诸多方面产生质疑,而一九二九年十二月后王霁初是传唱者而非创作者。

我认为,家乡新县沙窝镇熊河村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

一九三八年九月十一日,日军两个师团从商城到余集,掀开了北线武汉保卫战的序幕,时任中央军第二集团军孙连仲命宋希濂部七一军守白云山一线,在熊河面山马岗激战四十六天,使日军全线受挫。时任七十一军两名副职师长在白云山金顶遇日军在余集发射的迫击炮弹轰炸而阵亡,后合葬于阵亡将士墓。后因日军沿江攻下武汉,而向西撤军。到上世纪八十年代,还能见被炮弹炸的寸草不生的马岗山岭,后政府植上杉林,当时村民还挖出了带铜绿锈的炮弹残渣和子弹头。这些带着战争沧桑的记忆,留下了侵华日军铁的罪证。

公元九四七年,刘知远开封称帝,建国号汉,史称后汉。同年,在沙窝建立沙土国,居熊河刘畈,在熊河建立花园,现名刘花园。在熊河古村落,就形成了军政商为中心的繁华街市。地理位置上,在熊河南五百米,就是千年之久的土门关(山水关),在熊河北面高山寨上,可俯视阴山关,靠东则是坚守苏皖之要塞。在唐朝时,据口头流传,太平驿曾设土门关北熊河处。也是历史上汉潢古道必经之地,在解放前逢集开市。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时期,成立苏维埃政权之前,高敬亭曾驻扎熊河剿匪,应有据可查。熊作芳后来在熊河驻军抗日也有民间口头流传。笔者爷爷是随高敬亭参加红军的,在一九二九年已经成为红军战士,少时笔者同爷爷睡一间房。据诉说,王霁初是早一年参加红军,也是爷爷口头讲述的。应在一九二八年间,那时笔者爷爷随太爷已读十二年师塾。并讲述当时太爷为红军捐尽所有积蓄。这个王霁初也读的是师塾,不知是否为同一人,有待考证。

不过,据史料记载与老人传言,王霁初的确曾在读过私塾。而我的太爷的私塾正在沙窝辖区内,从其当时的印象来说,王霁初是在太爷的私塾内读书的。如果是这种情况,那么,我的爷爷和王霁初的生活交集还是很多的,在一起读私塾,先后参加了红军队伍。

《八月桂花遍地开》这首歌传言为王霁初所作,此歌曲却没有明确的作者,或许是集体创作,而王霁初很有可能参与其中并有所贡献。那么,熊河村中的那棵古老的桂花树,会不会是一棵点燃创作灵感火花的树呢?

我认为,王霁初这个名字,同姓同名者甚多,当时说不定沙窝辖区内也有人叫此名,并且在熊河读师塾,参加红军后成立柴山保苏维埃政权时,写了这首红色革命歌曲并且开始传唱,后来在革命生涯中牺牲了年青宝贵的生命。我曾为政协《雄关古寨》一书镌写过《山水关》,与我同名者甚多,当时乡邻皆以为此作品,毛铺村一名乡村教师所作,除了负责此事的政协撰稿负责人与编辑,而谁能料到,而实则是我这样农民工所作。

如果王霁初这个人是从商城县城慕名前来熊河读书,与商城县志记载时间上产生了偏差,再说商城城关离熊河相距四十余公里,可能性甚小。应该与商城县这个王霁初无关联。再说当时新县为革命牺牲的烈士达到五万余人,同名同姓者相当多。举例说明——就与同本人熊学成,在新县同姓名者熟悉的有三个人,其中一位同名人为在校本科大学生。我在新县政协委员会主编文史资料第九辑《雄关古寨》中撰写了《山水关》,而周河乡同名的先生是一位编制内教师,我仅有初中学历,不认识我的读者,普遍认为是此位教师所撰写。

无论是从历史时间与地理环境上讨论,说不准商城县是为了红色声誉而杜撰的王霁初呢?在那个贫弱战乱的历史时代里,商城县记录王霁初的个人传记那么细致入微,而最先传唱这首歌曲的柴山保,却没有一丝记录,而是传言为其所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