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时文革中保留下来从邻家借阅的四书五经之中,显示出熊河村秉承着耕读传世古老的文化传承。 读书亦可修身,亦可知世。俗语说“秀才不出门,晓知天下事。” 谋生唯有读书高,既“万般阶下品,唯有读书高” 。说明“读书至上,平地可登卿与相”!读书亦为功名示荣。读书人亦为族人之贵。读书亦可充实头脑,滋润人生境界,也更好地育教后人。
民国时期的八爷、青爷与金爷,曾是村中的武林豪杰,说青爷轻功可三步登丈八城楼,铁沙掌可劈断五寸青石。青爷与金爷,都死在国民党之手。而八爷富甲一方,后抗日时死于日本兵的枪炮之下。
修身,立德,行善都是寻源于读书,也是对后世子孙的影响与榜样。施义于人,勿念回报!村里人仍是治家创业的根源,有爱心才行义举,有义举才能兴家业。族人对仁义之心、积德行善尤为深刻,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熊古先贡生辞官后,在家教书育人,言传身教施义于人、勿念回报。在错综复杂,战乱频发的解放前夕,在危难之中先辈们才传承了现今的熊河村。更是数百年村人繁荣发展的根源。
每逢清明节,族人祭先祖, 以示孝道,以此每户当家人不远千里回来聚在一起,谈农事、务工、生意 、家事、族事、村事、天下事……随着时代的变迁,生活的改变,对家乡土地的依恋却更加依赖。叶落归根,这种诠释的乡愁更加浓烈,这片秀丽的土地上,充沛着游子无法言谕的乡愁。
村里一直传袭着好客的规矩。每逢客人到时,都坐在厅堂的首座,并敬上好的茶水,果点,吃饭拿出家里最好的饭菜与美酒,陪着客人吃好,喝好。小孩子是不准上桌子吃饭的,等客人吃过后才可以上桌吃饭。这种习俗一直沿袭到今天。
村里人互敬互助,尊老爱幼。一家有事全村帮。那一年村南头的柴垛发生意外自燃,眼瞅要烧燃附近的房屋,发现以后全村人都担着水桶来浇水灭火,才避免了一场意外的灾祸。
村里人忠厚传家,任劳任怨,注重礼仪。族人之间以和为贵,互相谦让,和平相处。在新农村建设修路基时,有力出力,有钱出钱,论力而行,有矛盾大事化小,小事化无,村民被占据的田地都是无偿供给,村事共商,和谐共存。
村里对人对事要永存感恩之心。有敬畏才有感恩,善待感恩天地万物,才能尊天敬地有节有制,才能任劳任怨生生不息。凡事以忍为高,以让为辅,以和为贵,并且留下谚语——
“忍忍忍,让让让,忍字要比让字高。天公不忍不飘雨,地不让不生苗。人不忍何来让?不忍让何谈德?德生和,和生贵。让让让,忍忍忍,忍让才知兴家业。”
到如今,熊河仍沿袭着村人传统的理念。不论谁家有婚丧嫁娶,只要知道就放下自己的活计,前去免报酬帮工(又称打罔工)。村里人团结乡邻,友善往来。家庭中传教着同心同德,子孝孙贤,这种传承的美德,让村人很是骄傲与欣慰。在这片古朴的风水宝地上默默劳作,繁衍生息。
155
当我与利佬谈及熊河的红色历史时,熊河不仅是黄麻起义、武汉抗战的参与者,还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时军队的栖息地。
1927年(民国十六年)11月至12月,在国内革命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在湖北省黄安、麻城两县发动和领导的农民武装起义,史称黄麻起义。
9月,中共黄安(今红安)、麻城两县委员会,为贯彻中共中央“八七”会议关于武装起义的总方针和中共湖北省委员会“秋收暴动计划”,发动黄安、麻城两县贫苦农民举行起义。因缺乏武装起义的经验,未获成功。中共湖北省委于10月中旬派符向一巡视黄麻区,不久又派刘镇一、黄赤光前去指挥。
11月3日,省里派来的代表在七里坪文昌宫召开了黄麻两县党团活动分子会议,成立了中共黄麻区特委和鄂东革命委员会,符向一任特委书记,刘镇一为革命委员会负责人。同时改组了黄安县委,麻城县委依旧。随后,成立黄麻起义总指挥部,潘忠汝任总指挥,吴光浩任副总指挥,统一领导起义的准备工作。会后,两县县委负责人和党团员分别下到各区,组织发动群众,准备发动更大规模的武装暴动。
11月10日,国民党第三十军魏益三部一个营由黄安城进犯七里坪,黄麻两县县委决定由麻城调一部分快枪,帮助黄安农民自卫军前去缴该营的枪。因走漏消息,该营逃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