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蚊子腿再小也是肉(2 / 2)

“存在着……”薛居正转动脑筋,稍加思索后恍然大悟:“汉国刘继元。”

赵煚点头肯定。“没错,汉国是辽国的狗腿子,想攻辽必先灭汉,我军接下来的锋芒必须要先针对汉国。

至于辽国,耶律贤想拖延时间,本王又何尝不想呢?看似是本王妥协,其实本王根本就没亏什么。”

霎时间薛居正恍然大悟,堵塞的思绪被打开,颇为精神的开口:“唇亡齿寒,我军攻刘继元,辽国必定会出援军,到时候我军就可以借今日议和之由谴责辽国单方面破坏约定,这样日后出兵辽国的正义道德就全在大宋这边了。”

“没错,除此之外,眼下还有一件相当重要的事儿,薛相可知本王所想?”

“殿下是指科举殿试吧?”

“薛相聪慧,一语中的。”

科举,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起源于隋朝,发展于唐朝,成熟于宋朝,盛行于明清两代,直至1905年被废除。

科举制度的目的是通过公开、平等的考试选拔有才能的人才担任政府官职,以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和治理能力。

考试的内容主要包括儒家经典、历史、诗词、文章等。

考试形式多样,包括笔试和口试,其中最重要的是写策论,即针对某一政治或社会问题撰写议论文。

宋代时科举制度逐渐规范化,考试分为乡试、省试和殿试三个阶段。

乡试在各地方进行,通过的举人可以进京参加省试。

省试在贡院进行,一般联考三天,为了防止作弊,考官都是临时指派并且多人同时负责,考官获任后要即刻赶赴贡院,不得与外界联系,此举称为“锁院”。

薛居正口中的殿试为最后一关,需由皇帝亲自主持,通常在会试后的一个月内举行。通过殿试的考生称为进士,按照成绩高低分为三甲,其中第一甲前三名分别称为状元、榜眼和探花。

唐宋时期科举的时间多不固定,碍于战事,朝廷无力兼顾科举,因此先前省试通过的考生要么是没钱逗留先行返乡了,要么是家中不差这俩钱一直在汴京住着。

“马上就到五月份了,再不考试大部分的学子就得下地忙活农事去了,趁着大家都有空闲赶紧考完吧。”

薛居正顺势起身道:“卑职这就去安排礼部(科举由礼部主持)发文,召集考生入京。”

临走前,赵景补充说:“另外,居住汴梁的考生不少,其中不乏有钱的富二代或者祖上蒙荫的官宦子弟,这其中难免会有同朝上官员有关系的,薛相需注意点,知会一下咱们的官员,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得拎的清楚。”

“殿下考虑的周全,卑职牢记在心。”

随着薛居正的离开,殿内只剩赵景一人。

独处一室,赵景不用再端着架子,双腿耷拉,大咧咧的侧躺在椅子上。

想着这科举与后世的高考几乎一样,都是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学子之间都存在竞争性;都可以用来提高社会地位等等。

不过无论是高考还是科举他都不喜欢,因为他就是个学渣,一听到考试就和孙悟空听见紧箍咒那般头痛欲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