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会使(1 / 2)

在登基大典结束后的第八天,秦翰带领着以冀王耶律敌烈为首的辽朝使团,以及成群的牛羊、精美的动物皮毛织品、数箱金银器皿和一百位容貌出众、风姿绰约的辽女来到了汴梁,向赵景表示祝贺。

然而,赵景并没有接受这些礼物,而是将之全部赏赐给了自己的大臣们,并分发给了来自吴越和平海的使者。

趁着宴会开始之前,赵景带着各国的使者四处游览。参观了皇宫、大相国寺、乾明寺、御街和开封府等地。

每到一处,都让众人惊叹不已。如今的汴京已经逐渐展现出当世第一都市的雏形。

经过三个时辰的准备,酒宴终于开始。所有参加宴会的人都换上了与之相配的官服。

左右两侧坐着的是现任开封府尹、齐王赵廷美;枢相曹彬;京兆尹、武功郡王赵德昭;山南西道节度使、广平郡王赵德芳;淮南道节度使、河间郡王赵德崇(即赵元佐);两位宰相薛居正和沈义伦等重要官员。稍微远一些的地方则是外国使者,而六部尚书和侍郎等人则坐在更靠后的位置。

一系通天冠服加身的赵景坐在最上层、最显眼的主位上。

通天冠服是仅次于衮冕的礼服,是皇帝的朝服。云龙纹深红色纱袍,深衣制,纱袍衬里为红色,领、袖、襟、裾都是黑边、白纱中单(衬衣)、白罗方心曲领压之(一种上圆下方、套在项上的锁形装饰,用来防止衣领雍起,起压贴的作用,有天圆地方的寓意),下配深红色纱裙、金玉大带、红色蔽膝(挂在前边的斧形饰片)、佩绶、云气纹白袜黑鞋、上戴二十四梁通天冠,辽东所产北珠为饰,加金博山(蝉形),冠高一尺,阔一尺,青表朱里,用玉犀簪导之。

在很多人印象当中,此通天冠服是宋朝独有。非也,其实早在汉唐时期就有该服饰了。

《后汉书·舆服志》有记载:“通天冠,高九寸,正竖,顶少邪(斜)却,乃直下为铁卷梁,前有山、展筒、为述,乘舆所常服。服衣,深衣制,有袍,随五时色。袍者,或曰周公抱成王宴居,故施袍。

《礼记》‘孔子衣逢掖之衣。’缝掖其袖,合而缝大之,近今袍者也。今下至贱更小吏,皆通制袍,单衣,皂缘领袖中衣,为朝服云。”

按照记载来看,汉朝的通天冠,结构大致和进贤冠相似。

后来的《隋书·礼仪志》记载:“前有高山”,故又名高山冠。

这方面的研究者认为通天冠正前方高出的这块前壁就是金博山。金博山向前倾斜,上面饰有蝉纹。

到了唐初,承袭隋朝的服章制度,将皇帝冠服分为十二等,分别为六冕(大裘冕、衮冕、冕、毳(cui)冕、绣冕、玄冕)、通天冠、武弁(bian)、黑介帻、白纱帽、平巾帻与白帢。其中通天冠服的重要性仅次于冕服。

到了宋朝,通天冠服发生了变化,就是赵景现在穿的这一套。

后来蒙元灭宋,该服饰在蒙元时期被废除。

再到后面老朱驱元建明,恢复华夏衣冠时取唐宋衣冠制度,恢复了通天冠服等服饰,另又采用唐太宗李世民所创制的翼善冠为常服所配之冠,但废除了衮冕以外的五种冕服。

值得一提的是早期帝冠上还很刻意的绘制了七星图案,勾陈诸星,意为帝之触角。

华丽却不俗气,简朴不失韵味,复杂又不繁琐,这就是华夏大地千百年来孕育出的服饰精华。

所谓人靠衣裳马靠鞍,在这般宝衣的衬托下就算是头猪都能闪闪发光,穿戴者赵景不说一表人才,那也是浓眉大眼,再加上短须修饰脸颊,坐姿端庄大方,真真有一国之君的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