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找外援(2 / 2)

毕笙微笑着回答道:“当然可以啦!咱们可是好朋友,不必如此见外,况且你还是我父亲的研究生呢。”

唐曾沉默片刻,思考如何表达才能让她明白自己的意思,毕竟不同领域之间存在巨大差异,若有误解可就牛头不对马嘴了。经过长时间的斟酌,他终于开口道:“嗯……我们在这里发现了一块石碑,碑上的文字对我们的研究至关重要,但目前这块石碑受损严重。因此,我们急需寻找一位计算机领域的专家,帮助我们通过电脑技术还原这块石碑的原貌,最好能编写一个关于石碑历经风雨侵蚀的模拟程序,以最大程度地恢复其原始状态,这样我们就能看清石碑上的字了。你身边有没有相关专业的人士,可以帮忙推荐一下呢?”

毕笙认真地说道:“好的,我会尽力帮忙询问相关信息。这件事请放心交给我处理,我也会让我父亲了解一下情况。他的观念有些滞后了,现在是新时代,我们需要采用新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考古工作也需要与时俱进,不能固步自封。这样一来,他就不会再在我面前唠叨我没有学习考古学和计算机知识,白白浪费了他这位名师的教导。我最晚明天就能给你一个答复,这样应该不会影响到你的工作进度吧!”

唐曾赶忙回应道:“没问题,完全不会影响我的进度,那就麻烦你了。”

对方简短地回答了一声“嗯”,随后便挂断了电话。唐曾将事情托付给毕笙后,心中顿时感到轻松许多,于是他开始安心地研究起遗址中发现的文字。经过仔细观察,他发现玉上刻着的都是“吉”和“瑞”这两个金文。至于为什么唐曾一眼就认出来了是金文,这是因为金文的“吉”字和女儿国的古文字隶书相差很大。

金文“吉”字上部多像斧头(兵器)之形,下部为“口”。这种结构体现了其与兵器或具有某种象征意义的器具相关的原始含义,可能与古人对兵器所代表的力量、保护等意义的认知有关,是一种较为具象的表达。例如在夨令方彝、毛公鼎等青铜器上的金文“吉”字,都能明显看到这种形态特点。

而女儿国古文字隶书的“吉”字,一般上部写作“土”,下部为“口”。相较于金文,隶书的“吉”字在结构上更加规整、简洁,“土”的形态与金文上部的兵器或斧头形状相去甚远,更多地呈现出一种抽象化、符号化的特征。

而且由于金文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其书写风格具有古朴、厚重、圆润的特点。由于是铸刻而成,线条较为粗壮,笔画的转折处也相对圆润,给人一种庄重、威严的感觉。并且金文在书写时会因青铜器的形状、材质等因素,在布局和字体形态上呈现出一定的多样性和随意性。

但是女儿国最早出现的文字隶书是一种较为成熟的字体,其书写风格讲究笔画的规整、波磔分明。隶书的“吉”字笔画较为平直,横画多有波磔,这是隶书的典型特征,使得字体看起来更加端庄、秀丽,具有一种独特的艺术美感。同时,隶书在书写时更加注重字体的规范性和整齐性,整体风格较为统一。

唐曾皱起眉头,心中充满了疑惑和不解。按照女儿国历史的记载,最早的文字应该是隶书,但关于隶书的起源却毫无头绪,只提到了“造字”两个字。这让他感到十分困惑,因为这样的解释太过笼统,无法让人理解隶书究竟是如何产生的。而且,关于是谁创造了这些字也没有任何记录,就好像它们突然从天上掉下来一样,这与自己的出现如出一辙。

他凝视着眼前的金文,思绪万千。他不禁思考,要如何才能让女儿国的人们相信金文中的某个字就是对应于他们文字中的某一个字呢?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毕竟两者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他需要找到确凿的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否则很难说服他人。但问题是,他到哪里去找这样的证据呢?这似乎是一个无解的难题。